在古代漫長的農耕文明史中,二十四節氣蘊含了人與自然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它将天文、自然規律和傳統民俗文化實現了巧妙的結合,不僅在農業生産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影響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為了便于人們記憶和運用,還形成了二十四節氣詩歌,并傳承至今。“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将至,老祖宗說“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有道理嗎?
冬至有雪來年旱
這幾日,北方地區迎來了入冬後的第二輪寒潮天氣,秦巴山區早已是寒意濃濃。早晚溫差都在零下10℃左右,相比較即将到來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而言,可能最冷的極寒天氣還在後面。農村俗語“冬至有雪來年旱”,意思是說“冬至日當天若有雪降落,就預示着來年會雨水比較少且會比較的幹旱。”
當然,對于種植冬小麥的北方地區來說,民間也流傳着“今年麥蓋三層被,明年枕着饅頭睡”的農村俗語老話。意思是說“頭年冬天的雪下得越厚,就越有利于冬小麥的生長,強降雪不僅可以凍死田地裡的害蟲,還能對麥苗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預示着來年小麥就會豐産豐收,農民就會收獲更多的糧食,将不愁吃喝問題。”
冬至有風冷半冬
在北方地區,冬日裡的風,不僅僅是用簡單的“冷”字概括得了的,冷中還充斥着刺骨的寒意。農村俗語“冬至有風冷半冬”,意思是說“在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冬至日這天,若是起風,則預示着接下來的冬季都會十分的寒冷。”人們之所以有這樣說,也是有依據的。過去,古人發明了幹支曆紀年,紀時。一般情況下,過了冬至日就開啟了數九寒天的極寒天氣,農村民諺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在古人看來,過了冬至日到農曆正月春節這段時間,一般都是數九寒天中的三九四九之時,是農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二個節氣,農村民諺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對于冬至節氣的到來,南北方的人們向來都十分的重視。紛紛舉辦各種富含地域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進行慶祝,諸如北方的冬季捕魚節、吃餃子、喝羊肉湯等。南方吃湯圓、熏制臘肉等。漸漸地,冬至節氣前後,還被人們看作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疏松土壤可以增強土壤的蓄水保水,起到消滅越冬害蟲的作用。老祖宗說“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是古代勞動人民對過往經曆的經驗智慧的總結,在今天看來雖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并不具有嚴謹的科學性。所以,在即将到來的冬至節氣之時,還是建議大家一定要多關注天氣預報,以合理的安排好日常的農耕生産活動,降低自然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