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注釋
這首七絕是一首紀遊詩,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說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原因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是錯怪了春,原來它并未歸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山寺裡來了。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啟人神思,惹人喜愛,是唐人絕句中又一珍品。
落花
[宋] 朱淑真
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催。
願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苔。
注釋
連理枝頭豔麗的鮮花正在盛開,但風雨嫉妒鮮花的美麗,時時刻刻想要催促鮮花凋謝。我真想讓掌管春天的神長久做主,不讓嬌嫩可愛的鮮花落到碧綠的青苔上。
客中初夏
[宋]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注釋
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下過一場雨天剛放晴,雨後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淨了。眼前沒有随風飄揚的柳絮,隻有向日葵朝着太陽開放。
司馬光的《居洛初夏作》,前兩句寫景:四月的天氣清明暖和,雨過天晴,對着門的南山更是青綠分明。後兩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風轉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陽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這裡須了解的是,作者司馬光其時與王安石不合,此詩在退居洛陽時所作,他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達自己對君王的一片忠心。
落花
[唐] 李商隐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晖。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注釋
這是一首專詠落花的詩。首聯寫落花與人的心情,含蓄蘊籍耐人尋味。颔聯從不同角度描寫落花“亂飛”的具體情狀。頸聯直接抒發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聯寫花為裝點春天而開,卻落得飄零沾衣的結局。表達了素懷壯志,不見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詩洋溢着傷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癡,委婉動人。
辛夷塢
[唐]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注釋
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辋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緻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水龍吟 楊花
[宋] 章楶
燕忙莺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
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
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
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
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注釋
這首詠絮詞,上片寫暮春季節,風吹柳絮的情景,下片寫楊花四處飄落。通過拟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了離情。作者準确地把握物象,着意刻畫,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詞寫得婉麗工巧,新穎别緻,把楊花描繪得栩栩如生,成為絕唱。
踏莎行·雪似梅花
[宋] 呂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絕。
惱人風味阿誰知?
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
老來舊事無人說。
為誰醉倒為誰醒?
到今猶恨輕離别。
注釋
花魂雪魄,冰清玉潔,渾然相似。然對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時節,不禁對景追憶往事,遂别有一番惱人風味萦繞于心。此詞寫别恨,情從景生,天然渾成,兩阕的末句尤為警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