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總量超308億次!
海外群體喜愛的十大中國非遺文化發布
2022年6月8日,由中國旅遊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輿情調查實驗室等單位聯合成立的文旅産業指數實驗室,發布了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海外短視頻平台上的影響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基于TikTok平台公開的數據,分析研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國外的傳播效果及影響。
報告顯示,TikTok上非遺相關内容視頻播放總量目前逾308億次。
根據非遺海外關注度,遴選出了10項最具熱度的中國非遺文化。這10項非遺文化分别是:武術、春節、木蘭傳說、中醫針灸、京劇、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竹編、皮影戲、二胡藝術。
在這10項非遺文化中,屬于中國傳統手工藝類目的有3項——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竹編。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顯示,非遺國家級項目總計3610項,其中傳統技藝相關項目高達629項,位居非遺文化10大類别之首!傳統手工藝在中國非遺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一斑。
圖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報告顯示,在海外新媒體的研究中發現,非遺提升海外影響力,高參與度是關鍵。在高熱度的非遺傳播話題下,存在着互動性強、視頻創作者衆多這兩大現象。
海外新媒體的數據和案例分析顯示,個人效應的影響因素也不可忽視。竹編師傅潘雲峰、李年根等一批非遺文化的傳承人、愛好者為非遺代言,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某個非遺項目的海外影響力。
榫卯:源自中國,影響世界榫卯,也叫枘鑿,是在兩個木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加固物件,這也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的特征之一。在TikTok上,最熱門的一條榫卯視頻播放量高達5250萬。另有創作者展示不用一顆釘子蓋房子、做家具,該視頻高達770萬播放量,海外網友紛紛在其評論區評論,“中國人如此有才華!”、“這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圖源:TikTok
這些視頻不僅展示了中國木藝結構的精巧,也為榫卯結構做了“正名”。在海外,為了方便理解,有人将榫卯構造稱作“中國版樂高”。但仔細看過榫卯構造的視頻後,不難發現,這種傳統的木造結構蘊含着中國傳統力學、數學、美學和哲學的智慧,嚴絲合縫,牢不可破。其設計思路遠比樂高要更加精巧複雜。
微陶:微觀藝術,見匠心短視頻媒體的出現,不僅提高了非遺文化的傳播效率,也給予了觀衆更深入的交互體驗。制陶是中國的标志性傳統手藝,微型陶瓷則是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品類。
通過TikTok平台,手指頭大小的花瓶、杯碗走紅海外。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手藝人制作微陶的視頻在TikTok播放量已超1.5億。
景德鎮陶藝師傅王文化,是TikTok上微陶工藝的代表人物。他的手裡有着一個微觀世界,他最小的作品,直徑僅有2毫米,輕到連一隻蒼蠅也可以抓住!
圖源:TikTok
王文化的微陶視頻,在TikTok上單支最高獲得了4500萬播放量,并吸引了上百名用戶争相合拍。中國陶瓷文化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曆史沉澱,時光流轉千年,不論是傳統的制瓷工藝,還是創新的微型陶瓷,均俘獲了國内外網友的心。
竹編:不可居無竹,竹可編萬物竹編擁有兩千多年曆史,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TikTok上竹編相關視頻播放量已突破8200萬。來自浙江杭州臨安的竹編師傅潘雲峰,他制作竹編的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了3800萬。
圖源:TikTok
江西省新餘市的竹編匠人李年根,有着50多年的竹編技藝。在他的手下,竹篾絲可編制成萬物,孫女的書包、家中的生活用具皆由竹子編織而成。
竹編師傅們通過創新,還用竹子制作出來手機支架、二維碼等具有現代特色的作品。在這些非遺傳承人手下,萬物皆可編。
當前,越來越多的外國網友通過小屏幕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并對其産生濃厚的興趣。非遺制作場景、工藝流程等,通過各大網絡平台直觀真實地展現在了全球觀衆面前,一些民間非遺達人和他們的匠人精神也被更多海外觀衆所知曉;而海外愛好者也通過短視頻成為了中國非遺傳統的信使,通過生動有趣的記錄和互動傳播着中國非遺。
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手藝人,用更豐富、創新的形式,将非遺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下去,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文章部分内容轉載自:世研指數(shiyanzhishu)微信公衆号,原文标題:世研系列報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海外短視頻平台影響力研究報告
中國傳統手藝之風,正借着海外社交媒體吹向全球。軍師七妹團隊也在這股浪潮之下,探索傳統手工藝知識産權的活化運用,以“手工網課”的形式,助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遠播海外。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衆号,獲取每周一篇海内外手工市場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