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秘密
第一篇 摸索篇
第五章 電影圖像幀
(一)電影的幀數
在我的胡猜瞎想裡,神經網絡是有結構的,是“多層立體結構”那麼神經動質也應該有相應的結構才行,要是沒有相應的結構,那神經反應就是一團亂麻,永遠都無法解釋,現在的問題是神經動質的結構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如前所述,我自幼就對電影的視覺機制非常感興趣,是那種朝思暮想、念茲在茲的興趣。明明知道電影隻是由一幀一幀的靜态圖片聯接在一起連續播放出來的而已,可我的眼睛和大腦卻根本就看不出任何的異樣。電影中的動态場景與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似乎并沒有多大的不同,甚至還有3D電影,裡面的場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感覺仿佛身臨其境,置身其中,偶爾我還會被撲面而來的突襲吓了一大跳。為什麼明明知道電影不是真的可卻還是會腦不由己、身不由己?這電影到底是怎麼回事?
據說電影的幀數是每秒24幀,也有每秒48幀的,但最低不能低于每秒16幀,因為低于每秒16幀看起來就會不連貫了,當前主要還是每秒24幀。
據說這是因為大腦存在對影像的“視覺暫留”的機制。當眼睛在感知物體時,物體所反射或放射的光線會在視網膜上成像,轉化為神經信号輸入大腦,大腦便會感覺到物體的影像;但當将物體從眼前移去時,大腦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還要延續0.1-0.4秒的時間,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這種機制也就是“視覺暫留”機制。
但我覺得這兩個數值之間有點問題。如果按照電影每秒24幀的速度計算,那麼每一幀的反應時間是0.04秒,這與“視覺暫留”0.1秒到0.4秒的時間似乎不協調。我的意思是,如果“視覺暫留”是電影視覺機制的主要原因,那麼按照“視覺暫留”0.1秒到0.4秒的時長,每秒10幀或2.5幀也是可行的,但事實上最低卻不能低于16幀呢,這是怎麼回事?而且,為什麼會有0.1秒到0.4秒這樣的差距,這裡有3倍的差距,同是“視覺暫留”,為什麼時間卻相差這麼大呢?對電影機制的解釋會有會出了問題?
我猜電影每一幀圖像的反應時間0.04秒可能隻是視網膜感光細胞将外界光線刺激轉化為視覺神經動質的時間,是神經細胞或者說神經動質的反應時間。雖然光速是每秒30萬公裡,但是視網膜感覺細胞将光線刺激轉化成神經動質的速度應該比這個慢多了。如果反應速度太快,那麼每秒24幀可能就不夠用了,這個你應該可以想象吧。
我猜“視覺暫留”0.1秒到0.4秒的時間很可能不是一次性的反應時間,而是一幀電影圖像在大腦多層立體神經網絡結構中通過突觸聯結逐層逐層地多層合成的反應時間。并且我還猜由于不同電影圖像幀反應強弱的差異,所以不同電影圖像幀傳導的層數也存在着差異,有的反應弱,隻能傳一兩層,那“視覺暫留”就隻能0.1秒了,有的反應強,能傳十幾層,那“視覺暫留”的時間可能會長一點,就可以到0.4秒了。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視覺是神經反應”的猜想基礎之上,你要是無法想象“視覺是神經反應”,并由此建立體驗,那麼你肯定無法理解我說的這些。每秒24幀、每幀0.04秒的神經反應過程實際就是我們的意識和思維本身,我們的意識和思維就是由這約0.04秒的神經反應構成,除了想象之外,我想不到任何别的辦法能夠破解其中的秘密。
最終我認定,電影之所以能夠被人類大腦接受,最關鍵的不是因為什麼“視覺暫留”,而是因為眼睛視網膜将光線刺激轉化為神經動質的反應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且這個反應時間相對于光線而言還算是比較慢的,因為比較慢,所以反應才能夠充分地進行,我們的主觀印象才能夠顯得比較清晰。
上一章說的那個跑步攝像實驗,一路上用眼睛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穩定的和清晰的,但攝像頭所錄下的影像卻搖晃的和模糊的。我認為大腦成像是結構成像,完全不同于攝像成像的光點成像,大腦視覺的基礎在于大腦内部的視覺神經記憶結構,要是沒有大腦内部的視覺神經記憶結構大腦也就沒有視覺了。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神經動質的傳導速度比光速慢多了。據說神經元動作電位的傳導速度最快每秒才百餘米,而光速是每秒30萬公裡,也就是說我稱之為“神經動質”的傳導速度相對來說是比較慢的。
對此我常常胡猜瞎想,是不是正是因為這個速度比較慢,所以大腦反應才能夠充分完整,所以我們的視覺印象才是穩定和清晰的呢?我知道這隻是我的胡猜瞎想,我沒有任何可以驗證的方式,但我還是忍不住構想未來機器大腦的反應速度是不是不能太快?這應該算是我與世人在類人機器大腦設計上的重大分岐吧。
胡猜瞎想久了,慢慢地就在大腦裡形成了一個“電影圖像幀”的結構印象,簡單地說就是大腦對任何事物和場景的理解過程都像是一幀一幀的電影圖像幀在大腦多層立體神經網絡結構中一層一層地傳導下去,反應激活大腦裡的神經記憶結構,也可以說大腦裡的主觀印象是多層反應合成在一起的結果。
從對電影機制的猜想過程中我有兩個新觀念,第一個是“神經動質幀”,第二個是“疊加”。電影圖像幀或者說電影的膠片是一幀一幀地連接在一起的,我将每一幀電影圖像幀的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上反應激活感光細胞所産生的神經動質也拟制為一幀“神經動質幀”,即每一幀電影圖像幀都會對應地在大腦裡産生一幀“神經動質幀”。不過,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換,電影圖像幀是一幀一幀地連接在一起的,而“神經動質幀”則是一幀一幀地“疊加”在一起的。你也可以理解為受外界光線的刺激,視網膜每隔一定時間就産生一幀“神經動質幀”,一秒鐘大約産生了24幀“神經動質幀”,大腦一秒鐘的神經反應就是這24幀“神經動質幀”“疊加”反應激活大腦裡多層神經網絡結構層的“合成”結果。
“層”與“幀”都是我拟制出來的基礎認識觀念,大腦神經網絡中并不存明确的“層”結構,神經動質在傳導的過程中也不存在清晰的“幀”結構,為了解釋意識的秘密我不得不拟制出這兩個基礎認識觀念。“層”是“結構層”,“幀”是“動質幀”。在靜态上,一幀“動質幀”與一層“結構層”是在結構上是完全融合的,就是一體兩面而已;但是在動态上,一幀“動質幀”會通過突觸聯結傳導激活多層“結構層”,而一層“結構層”也會被多幀“動質幀”反複激活。
這裡稍微強調一下,“層”也好,“幀”也罷,實際上都是對最初的神經感應細胞或神經元傳導突觸的拟制集合,是将“點”拟制集合成“面”。當然,大腦裡并沒有這樣的明确界定的“面”,這需要非凡的想象。也可以說,“結構層”是“結構點”的拟制集合,“動質幀”是“動質點”的拟制集合。
在我的拟制中,一幀神經動質幀逐層反應激活多層神經網絡結構是“合成反應”,多幀神經動質幀分别逐層反應激活多層神經網絡結構是“疊加合成反應”。在我關于大腦運行機制的語言标簽體系中,“合成”一般是側重用在神經網絡結構,但也會用在整體反應上,而“疊加”一般則是側重在神經動質幀,“幀”是專門與“疊加”匹配的語詞。
前面我說“意識是神經動質反應激活神經結構”,現在可以更精确一點說“意識是神經動質幀聯結反應激活神經結構層”,要是加上“疊加合成”,更精确的說法是“意識是神經動質幀疊加合成地聯結反應激活神經結構層”。
用語言描述意識并不困難,困難在于你的大腦裡沒有對應的語義,因為這些語義你無法通過感官獲得,它們居然隻能通過想象形成,但沒有感官基礎的想象對世人而言無疑是困難重重。
(二)神經動質幀的局部化
本書中我對于意識的目标描述是“意識是神經動質幀局部疊加模糊合成地聯結反應激活神經結構層”,現在還差“局部”和“模糊”,它們也是我接下來想要說的重要的内容。
上一章說到,大腦神經反應的微觀單元是“聯結反應”,簡單說就是一個神經元細胞和另一個神經元細胞聯結在一起被神經動質反應激活。聯結反應是結構反應和動質反應的融合,是一個整體,但為了表述的需要在上一章不得不先側重在結構反應上。聯結反應完全是我典型的胡猜瞎想,是意識秘密基礎中的基礎,關鍵中的關鍵,但是由于我毫無任何感官和理論根據,所以隻能将這個微觀放大到“中觀”,即“局部結構反應”或“局部合成反應”。
我的認定是:“整體感知由局部感知合成,局部感知決定整體感知”。世人理不理解這事我現在無暇顧及,因為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即神經動質幀與神經結構層的對應關系問題。既然我認為“意識是神經動質幀聯結反應激活神經結構層”,可神經動質幀到底是如何聯結反應激活神經結構層的呢?最最重要的是,既然神經結構層是“局部”的,那麼神經動質幀是不是也是“局部”的呢?如果不是“局部”的,那神經反應就無法匹配吻合;如果是“局部”的,那究竟要怎麼樣才能形成這個“局部”呢?
我知道這是屬于我一個人的問題,天底下不會有人會問這種問題,甚至連理解都夠嗆。雖然無人理解會讓人有點孤獨,但是确實又會有點“獨孤求敗”的感覺。
盡管這個問題在我年輕時就已經産生,但是說實話長期以來我确實沒有解決它的緊迫感。我隻是個職業律師,這些問題對我而言沒有什麼壓力。年少時雖然我也很奇怪既然大腦裡有腦電流可為什麼大腦沒有短路燒掉,但是我一直也沒有急于去解決它,我确實是直到這些年才想到要去尋找答案的,這些年為了寫這本書我才不得不逼迫自己好歹去網絡上看點有關神經元結構的搜索信息,結果還真是出乎我意料。
網頁上說,大腦神經元突觸有三種聯結方式:1、軸樹突觸,是指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樹突相聯結的聯結方式;2、軸體突觸,是指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胞體相聯結的聯結方式;3、軸軸突觸,是指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軸突相聯結的聯結方式。當我看到這些内容時,我突然發現原來答案竟然是如此的簡單,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首先,這印證了我對突觸“偶然形成”的猜想,軸突隻管自由自在地生長,無序随機地伸展,觸到誰就是誰。觸到樹突就是軸樹突觸,觸到胞體就是軸體突觸,觸到軸突就是軸軸突觸,沒有計劃,也沒有目标,完全地自由随機。
其次,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是,我認為自己找到了神經動質幀“局部化”的機制原因——軸軸突觸。我是這樣理解的,假設電影圖像幀上有兩個相鄰的像素點A、B,對應着神經動質幀上相鄰的兩個神經元細胞a、b,這兩個神經元細胞通過神經突觸聯結在一起,并且我還猜這兩個神經元細胞之間的神經突觸大概率是不但有軸樹突觸和軸體突觸,而且還會有軸軸突觸,因而當a神經元細胞是強反應時,b神經元細胞會因為軸軸突觸的抑制作用而中斷動作電位的傳導,對應的大腦視覺印象可能就是A像素點是清晰的,而B像素點則是模糊的。同理,當b是強反應時,B像素點是清晰的,A像素點卻成模糊的了。我覺得這種聯結方式太神奇了,太完美了,不會有比這更好的方式了。唯一的問題就在于你有沒有這個想象能力了?
最後,我猜視網膜中心位置像素點的反應很可能會比較強烈,因而使得視網膜邊緣位置像素點的反應受軸軸突觸抑制作用的影響很可能會變得相對比較模糊,神經動質幀于是就被“局部化”了,這就使得我胡猜瞎想的“局部結構反應”成為可能。
我覺得自己解釋得非常清楚明确,但我也知道應該沒人能聽得懂,聽不懂也沒辦法。當我最初看到軸軸突觸的抑制作用時,我的驚喜無法言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于我而言,最困難的問題并不是知道,而是到底該如何解釋。當然,知道意識的秘密其實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而解釋意識的秘密則更不可能了,但我已無法退縮。
前面說過,大腦多層立體神經網絡結構的局部可以再分解為兩個小局部,也可以再合并進一個大局部,或者說“局部層”可以分解成兩個小局部層,也可以合并進一個大局部層。神經動質幀的局部當然也是動态的,但是神經動質幀這個所謂的局部其實就是視網膜中部區域的神經反應相對會比較強烈,從而造成視網膜邊緣區域的神經反應相對較弱甚至中斷傳導,也可以說是視網膜中部區域的神經反應傳導得更強更遠些。
不能說在神經動質幀局部化過程中相對模糊的邊緣區域絕對不重要,要是邊緣區域内有強烈或突然的變化時常常會提醒大腦有危險情況,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邊緣區域的變化常常不在大腦的感知之内的。事實上人類對所有事物和場景的感知都是“局部”的,可惜世人暫時還不了解這一點。
例如上一章講過的這兩張圖片,世人都以為它們是一種視錯覺,要麼是眼睛欺騙了大腦,要麼是大腦欺騙了眼睛,其實世人還無法認識到這樣的圖片已經用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将大腦的運行機制展現出來了。
圖A-04-02
圖A-04-03
上一章基于“兩字實驗”主要是側重于闡述大腦感知的“局部結構”,這一章重點是要基于電影圖像幀闡述神經動質幀的“局部化”。眼睛視網膜每秒鐘大約産生24幀神經動質幀,如果觀看任何一張圖片的時間有兩秒鐘,則意味着大腦在這兩秒鐘内對這張圖片産生了約48幀神經動質幀,三秒鐘就有72幀,四秒鐘就有96幀之多了。當然,無論是哪一幀都是“中心局部化”了的,即隻有中心區域的神經反應是強烈的,主觀印象也就是清晰的。
在我的猜想中,一幀局部幀原則上可以聯結反應激活一層局部層,不同的局部幀原則上聯結反應激活不同的局部層。我們還是按一秒鐘24幀來計算吧,當眼睛正常掃視這兩張圖片的任何一張圖片時,在一秒鐘内大腦接收到24幀神經動質幀,因而這張臉上五官中的任何“一官”都對應有約5幀神經動質幀,這5幀神經動質幀應該可以聯結反應激活你大腦裡對應的那“一官”的神經記憶結構層,也可以說在這一秒鐘内這張臉上的五官所各自對應的神經記憶結構都被聯結反應激活,因而你的大腦對這些圖片的印象就是你能夠看清這張臉上的全部五官。
可如果你定住眼睛,盯着這張臉上五官的任何一官看,這意味着在同樣的一秒鐘内視網膜感光細胞隻産生了24幀完全一樣的神經動質幀,而這24幀“局部化”的神經動質幀隻能聯結反應激活對應的某“一官”的神經記憶結構,因而你大腦的主觀印象是你隻能看清這個一官,或者說這個局部,而其它局部則會顯得模糊了。
這個“神經動質幀局部化”其實還是很多問題的答案,例如:
圖A-05-01
這張圖片看起來都是“9”,但其實裡面還藏着一個“8”,這個“8”初看起來還挺難找的,你得把眼睛定住來,慢慢地找,然後你就有可能找到這個“8”了。事實上這個“8”一直都在,但為什麼你剛開始卻看不見?
理解這個原因你得有兩個基礎認識觀念。
第一,大腦神經記憶結構是局部的,即大腦裡的神經記憶結構中隻有“8”和“9”的結構,沒有“88”、“888”、“888888”或者“99”、“999”、“999999”這樣的神經記憶結構,對“88”的感知其實是聯結反應激活發“8”結構兩次,“888”是聯結反應激活“8”結構三次,“888888”則是聯結反應激活“8”結構六次,“99”、“999”、“999999”也是聯結反應激活“9”結構相應的次數。
第二,視網膜産生的神經動質幀也是局部的,即每一幀神經動質幀隻産生了一個“8”或一個“9”的局部幀。
“結構層局部”和“動質幀局部”是兩個我獨創的基礎認識觀念,要是能夠理解這兩個基礎認識觀念,你才有可能理解我的整個觀念體系,也才有可能理解這個事實上一直都存在的“8”在剛開始時你卻看不見。
當你初看這張圖片的第一秒鐘内,你的視網膜産生了約24幀神經動質幀,但這張圖片裡的“9”實在太多了,很可能這24幀神經動質幀裡沒有一幀是“8”的。就算有一幀是“8”,也會因為“9”的神經動質幀數量太多了,其而神經反應也就會很強烈,使得“8”的神經動質幀被抑制了。即使兩秒鐘48幀或者三秒鐘72幀、四秒鐘96幀,确實能産生一兩幀“8”的神經動質幀,但相比仍然較弱,仍然會被更強烈的“9”神經動質幀所抑制。這就使得即使“8”一直躺在你眼前,動都沒動,你也隻能視而不見。
但你将眼球轉動的速度降下來,你慢慢地一個一個地去查找,你才有可能發現“8”在哪裡。這個道理也非常簡單,當你慢下來時,你才有可能在一秒鐘内産生相對較多的“8”的神經動質幀,這時“9”的神經動質幀相對就少了,就弱了,再也沒有辦法抑制“8”的神經動質幀的傳導了,于是“8”的神經動質幀反應激活了“8”的神經結構層,于是我們的視覺印象就發現了這個“8”。
還有我們對某一個人的講話非常感興趣時,我們會忽略旁邊其他人的講話,因為我們對這個人的講話感興趣,所以我們對這個人的語音神經動質幀的反應就會比較強烈,而這個相對強烈的語音神經動質幀會抑制那些相對較弱的語音神經動質幀,從而使得語音神經動質幀也局部化了。大腦的專注機制挺有趣的,神經動質幀的局部化是基礎,還有其它内容我們以後再聊。
這一段最簡要的内容就是“神經動質幀因為軸軸突觸的抑制作用産生局部化”,隻是大腦中并不存在什麼“神經動質幀”,這完全是為了便于世人理解視覺反應而拟制出來的,而視覺對于世人而言是最有感官基礎的内容,因而這個觀念對于世人理解意識秘密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無論如何你必須要記住,“神經動質幀”也好,“局部化”也好,都隻是過河的橋、上樓的梯,那麼這個橋和樓到底是什麼呢?是你大腦中的反應!你要完全理解意識的秘密才能完全理解我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三)局部幀的分解
小時候家裡的電視機先是黑白的,後來才換成了彩色的,但是我卻産生了一個隻屬于我一個人的問題:世界明明是彩色的,可為什麼隻有黑白兩色的場景卻完全不會影響我們的感知呢?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那是因為我認為大腦内部的神經記憶結構層與視網膜受外部世界光線刺激所産生的神經動質幀應該是對應的,但彩色與黑白顯然是不對應的,這是為什麼?
我知道别人理解我的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困難的,但這也是個涉及大腦運行機制非常基礎的問題,我該怎麼表述呢?簡單點說就是我很早就懷疑大腦對形狀和顔色的感知是分開進行的,但長期以來并不知道大腦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後來了解到視網膜感光細胞有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之分,這終于解開了我的謎團。
網絡上關于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的具體特性我就不贅述了,因為我既不能完全相信,但也無力反駁,它們并非我興趣所在,我實在是懶得學懶得想。我隻是猜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可能可以分為感色和感形兩種,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感形細胞其實也是一種感色細胞。可是既然都是感色細胞,我又為什麼會将它們區分為感色和感形呢?語言隻是語義的标簽,你要是能有我的語義,你自然會理解我的語言,你要是沒有我的語義,無論我怎麼運用語言,你終究還是難以理解。要是你能理解感光其實隻是在感色,形狀隻是色彩的結果,那麼你可能會理解我的意思。但問題是,你如何去理解形狀是色彩的結果呢?
我知道自己之所以能破解意識秘密的最根本原因其實并不在于霓虹燈字牌,而是在于我的思維自幼就非常怪異,怪異得連我自己都覺得非常怪異,我自己不僅難以解釋,而且還堅信不疑。
在我的想象中,視網膜上感光細胞受到光線刺激所産生的第一幀神經動質幀就像是大腦成像的照片,應該和攝影成像的照片差不多;這一幀神經動質幀傳導至第二層時,應該就出現了“中心局部化”,即“中心清晰、周圍模糊”,攝影成像的照片中心和周圍則都是清晰的,這就是大腦成像的照片與攝影成像的照片最初的不同;神經動質幀從第二層傳導至第三層時,不僅周圍更加模糊,而中心清晰的局部幀開始出現分解,最起碼的是色彩從照片中分解出來,即色彩歸色彩,形狀歸形狀,不再是一個整體了,這個時候的神經動質幀與第一層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想象?當然,我知道這種想象很困難。
這種所謂“局部幀分解”肯定隻是我的胡猜瞎想,我沒有任何憑證和依據,隻能依靠你的想象。其實最好的方式是用視頻來表達,可能這會減輕你想象的難度,但我現在沒有這種制作能力,我也不知道有生之年會不會有這種機會。要是沒有,我覺得那确實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你也可以将“局部幀分解”視為局部的局部化,所有的整體都是局部疊加合成的,但其實的所有的局部也是局部疊加合成的,依次類推下去,最終的單元就是聯結或聯結反應,就是一個神經元和另一個神經元的突觸聯結。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但要是你能理解這個“局部幀分解”,你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我說這個“神經動質幀”是拟制的,它隻是過河的橋和上樓的梯,你不能真的相信大腦裡真有什麼“神經動質幀”。然而無論如何,你要想理解意識的秘密你又必須在大腦裡構建這麼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神經動質幀”,以及“局部化”和“分解”,這都是理解意識秘密必不可少的基礎認識觀念,沒有這些基礎,我都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我的痛苦在于,不講這些你無法理解意識的秘密,可講了這些你就能理解意識的秘密嗎?其實我隻是在寄希望智者哲人的出現,哪怕一兩個也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