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個平台出現了一個流行性名詞,即“Quiet Quitting ”(精神離職),指的是職場人存在的“出勤不出力”“人在心不在”“力在使不上”等現象。
人在工位,心已離職。
到點打卡下班,下班後的消息不回複;
隻做自己工作範圍内的工作,其他的工作一概不積極。
這就是“精神離職”的症狀。
是摸魚嗎?是又不是;是躺平嗎?但又不完全躺平。
精神離職,也引發了衆多職場人的共鳴。
但自從“精神離職”之後,我在阿裡反而升職了。
因為就像那句老話說的,職場太用力,反而走不遠。
太用力的時候,時刻關注老闆消息,群裡發個截圖都要揣摩半天,24小時 oncall;
做的都是舒适圈裡的低級業務,以為老闆離不開自己,其實隻是順手+好用 耐磨。
大腦松弛下來後,學會拒絕不合理需求,零碎需求集中處理,明确工作界限,不做背鍋俠;
開始思考什麼是自己的業務護城河,有了showcase意識,隻解業務所需。
在“精神離職”前,我已經想明白,我在這家公司離職前,要帶走哪些經曆。
你在這家公司沒有被兌現的才華硬币,在市場上可以得到公平的抵值。
你在A公司因為和老闆脾氣不合,被不斷打壓,幹邊角料的活。
但你走出這家公司,有足夠的業務理解和行業深度,一樣會得到高薪offer。
反之亦然,混出來的油條白兔,很難在外部市場找到價值,路是自己走的。
換句話說,我的“精神離職”,不是職業倦怠,不是躺平任憑磋磨,而是明确自己職業的規劃後,對那些無意義無價值的職場要求,選擇視而不見。
隻做真正鍛煉自己,能讓自己具備核心競争力的工作,其他的工作不必太積極。
你當然應該關注績效,但更應該關注簡曆。
楊天真之前說過:“請把自己當成人生這部戲的主角,你的老闆,隻是你這一段戲的客串。”
這一份工作,很大概率都不會是終點,我們隻是路過,未來還會擁有其他的平台。現在更換平台都是很常見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對工作認真負責,但是不能過于糾結于工作。
當我們用另外一種心态來面對工作時,比如我們在平台上可以獲取到資源、人脈、提升能力,而後,這些能力都會成為我們的附屬品。
工作過程中,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為以後積攢實力,我們在為我們的簡曆打工,并不僅僅是為了掙錢而工作。
呼蘭說:“工作躺有躺的價格,卷有卷的價格。”精神離職,隻是當代職場人“抵抗”無意義工作的一種方式。不管是精神離職還是躺平擺爛,短暫的情緒對話之後,都要回歸正軌。
祝大家不必“精神離職”,也工作快樂!
最後,送大家一些實用的職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