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訊,3月底,北京迎來了今年以來的最高氣溫,頤和園也迎來了今年的旅遊旺季。每天上午十點,排隊買票入園的人擠滿了東宮門外不足2500平方米的内廣場,而更多的遊客正從各個方向湧來:廣場與影壁之間的單行道上,公交車、私家車、出租車從北向南行駛,不時停車放下人來;從南邊二龍閘路上過來的旅行團,沿着忽寬忽窄的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與車流逆向而行;從東邊來的遊客則見縫插針,向西穿越單行道,到達廣場。
正在修繕中的涵虛牌樓
頤和園東宮門——這個頤和園曆史規制上最重要的正門,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番人車混行、人滿為患的場景,這不僅導緻影壁、牌樓等文物多次被撞,更破壞了頤和園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完整性。為此,頤和園管理處多次呼籲公交場站進行遷移。
在被公交車撞傷後,影壁周圍裝上了護欄,但車流仍在不遠處穿行
後來,牌樓周圍被單獨劃出一塊地,并加裝了阻車杆,牌樓被撞的事故近年來未再出現。
然而,2013年6月17日,影壁被一輛公交車撞傷;2017年平安夜,公交車又撞傷了廣場北側的文物建築。
“車輛繞着環島穿行,對文物保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跟人大代表提議,希望能将東宮門外的這塊地收回來,重新規劃使用,因為一到旺季,東宮門區的遊客特别多,排隊特别長,我們希望這片地能建成一個大的遊客廣場。”孫震說,園方希望東宮門一帶能實現無車化,重建為步道與遊客的集散場所,行動不便者可通過電瓶車進行擺渡。
東宮門前每天8500人次乘車 據孫震與段淑珍介紹,在1998年頤和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時,曾對世界遺産委員會鄭重承諾“将停車場遷出東宮門區域,還頤和園一個優美整潔的周邊環境”,但二十年過去了,始終未見進展。
《北京晚報》記者就此事聯系到了北京公交集團。公交集團介紹,據可查資料,北京市公共汽車公司最早于1949年由接管頤和園地區原有公交線路,曆經多年變遷,目前頤和園東門公交場站歸屬北京公交集團管理,但具體始建時間公交集團内部資料無法查到。
關于産權歸屬,公交集團表示,頤和園東宮門346路公交場站,用地面積1025平方米,其中200平米房屋擁有産權憑證;海澱區頤和園東宮門332路公交場站,用地面積1816平方米,為臨時場站。
公交集團介紹,場站的遷移,要考慮對市民和遊客出行的影響。目前,頤和園東門場站駐發5條公交線路,其中303路、346路運營于海澱山後地區,508路、579路連接中心城區,夜8路滿足了頤和園地區至北京西站沿線居民的夜間出行。這5條線路承擔了海澱山後地區與中心城區重要的交通接駁功能。“5條線路日均客流量約為39000人次,其中頤和園站日均登降量約為8500人次。”
對遊客來說,頤和園東門場站使得遊客可在步行最短距離内乘坐公交,在節假日黃金周期間,依托該場站才能快速疏散旅遊客流。“西苑樞紐站内現有駐發線路有7條,夜間駐車160部。目前,西苑樞紐站内停駐車能力已經飽和,無法額外承接頤和園東門場站内的線路車輛。在沒有替代場站支撐的情況下簡單騰退該場站,勢必會引發周邊公交線路的被動調整,造成沿線市民的出行不便。”對于遷移至西苑交通樞紐的提議,公交集團回應道。
“希望成為三山五園保護的典範” “頤和園是世界文化遺産,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皇家園林,它代表了中國園林建造藝術的最高峰,頤和園的前導空間具有典型意義。”
著名園林研究專家、曹雪芹紀念館副研究員樊志斌在接受《北京晚報》采訪時表示,頤和園東宮門外建築群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在于其是正門、是清代時皇帝進出的通道,更在于從園林藝術的角度講,中國古典園林講究導入感,“中國園林是在模拟一種脫離人世的生存空間,從人間到‘天上宮阙’,需要有過渡、有環境的逐漸轉化。牌樓上的‘罨秀’‘涵虛’,都是在告訴你,我要将你導入一個怎樣的空間。”
樊志斌表示,從文化的角度講,頤和園東宮門應該恢複其曆史規制,但能否實現,要看時機:“如果市裡和區裡有這樣的規劃,并且有能力解決公交場站和線路的問題,那麼這件事是該做的。這不是園方和公交集團能解決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城市規劃,是個綜合性的工程,需要更高層級來進行宏觀考察。”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加強三山五園地區保護被重點提出,樊志斌看到了東宮門問題解決的希望,“場站遷移隻是一個開始,如何按照曆史資料來恢複它的傳統樣貌,比如無車化、鋪設禦道、隐藏現代化的痕迹,讓人一踏上這裡,就能感受到營造者想要營造的感覺,才是重點。東宮門的問題如果能妥善解決,可能會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個典範。”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