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公元1127年十二月,金國将領完顔婁室進攻陝西,随後各地抗金義軍群起擊之,金軍被迫東撤而還。在進入泾原境内時,被曲端率軍大敗。當時負責指揮陝西六路兵馬的是一位名叫王庶的人,随後他命曲端為吉州團練使,任節制司都統制。但由于曲端性格本就張揚跋扈,再加上屢立戰功,因此很是不把他放在眼裡,不願接受他的指揮,這為曲端日後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次年的十一月,金軍派人探知到了曲端和王庶不和,因此便集中兵力進攻王庶駐防的鄜延(今陝西延安一帶)。當時曲端統領泾原軍駐紮在淳化(今陝西鹹陽一帶),王庶便派人催促他前來支援,可曲端卻認為自己兵力有限,如果失敗,那金軍則會長驅直入,整個陝西都将會丢失,還不如直接掃蕩敵軍巢穴,攻擊敵人必救之地。
于是,他派吳玠進攻了華州,最終率軍同吳玠在襄樂會合。不久後,丢失了鄜延的王庶也趕到了襄樂,可此時的他依舊以節制的身份看待曲端,打算讓他當自己的副手,曲端心中更是不滿。他們為鄜延的失守發生了嚴重的争執,曲端認為是王庶多次不采納自己的建議而導緻失敗的,甚至還想在軍中殺死王庶,吞并了他的殘軍,後被人勸阻才放棄了這個想法。
3
不久後,朝廷聽說曲端曾想殺死王庶,懷疑他有叛變的意圖,于是就将他召了回來,曲端因為懷疑懼怕而不敢前去,關于他反叛的議論就更多了。巧的是張浚剛好宣撫川、陝,入朝辭行,遂以全家老小一百多口擔保曲端沒有反叛,并拜其為威武大将軍、宣州觀察使、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知渭州(今甘肅平涼)。
張浚雖說想任用曲端,但又不清楚他的意向,于是就派人到渭州去觀察他,并問他應該如何應敵。
曲端說:“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于以往了,因此我們應當指揮軍隊占據險要,并不時派出偏師擾亂金軍耕耘的收獲。敵人不能耕種,必然到河東奪取糧食,這樣我們就處于主動,敵人就處于被動了,不到一二年時間敵人自己必然會發生困敝,到時便可一舉殲滅。現在輕舉妄動的話,必然會留下無窮的後患。”
雖說曲端這分析的頭頭是道,但并沒有被張浚所采納,因此銜恨不已。
4
公元1130年春,金軍再次來襲,曲端派吳玠等人在彭原店抵禦,自己則率軍屯駐在宜祿。宋軍最初還是占據上風的,但不久金軍士氣複振,吳玠稍稍後退,曲端退駐泾州,金軍則乘勝焚毀了邠州而去。随後,吳玠報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說吳玠前軍已敗,迫不得已後退占據險要以防止敵軍沖突,于是彈劾吳玠違背指揮,兩人結怨。
同年秋天,金軍窺伺江淮之地,張浚主張立馬出兵以阻撓金軍的勢頭。曲端又發話了,說:“平原曠野,敵人便于往來馳騁,而我軍未曾練習水戰。金軍來勢兇猛,難以同其争鋒,應當厲兵秣馬保衛邊疆,等待十年才可以反擊。”但這一說法依舊沒有被急功近利的張浚所采納。
因為意見不合,再加上曲端向來的專橫跋扈,所以張浚對他産生了強烈的反感,竟然用其部将吳玠防守彭原店時被金兵焚邠州為由,罷免了他的兵權,将他貶到萬州(今海南萬甯)去當了個團練副使。
随後,張浚便發起了富平戰役,大敗。不過雖說戰事失敗了,但其中泾原軍出力甚多,在大軍退卻之後,又是最先集結起來的,這使得大家都十分懷念先前訓練有方的統帥曲端。張浚為籠絡人心,随後又叙複曲端為左武大夫,居住在興州(今陝西省略陽縣)。
5
公元1131年,張浚因為戰事不利,于是決定又重新啟用曲端。但與曲端結仇的吳玠、王庶則在其面前挑撥,說曲端如果再被任用的話,必然會對張浚不利。張浚想想曲端之前的種種作為,也害怕他到時候真的難以節制,所以就采納了吳、王的意見。
由于曲端被貶的時候,曾寫下過“不向關中興帝業,卻來江上泛漁舟”的詩句,王庶便向張浚說這是指責宋高宗偏安一隅,不思進取。曲端因此被下了大獄。同時,吳玠又以老部下的身份,誣陷說曲端早有謀反之心。另外,富平之戰失敗後,泾原軍的張氏兄弟、李彥琪先後投降了金國。于是,張浚便以“部屬叛降,主帥必知其情”為由,将曲端打入死牢,并派了一位名叫康随的人前去審理。
這康随原本也是曲端的部署,因盜用庫金,被曲端施以鞭刑後降職。張浚派他前去審理,用心可謂狠毒。
曲端聽到這個消息後,知道自己死定了,連呼“天”者數聲。康随詢問他謀反的罪行,曲端慷慨争辯,氣勢如虹,康随自知理虧,惱羞成怒,下令監獄官吏将他捆綁起來,堵住他的嘴,用火燒烤他。烘烤之下,曲端極為口渴請求喝水,康随立即命人遞上早就準備好的烈性燒酒,曲端一飲而盡,很快就七竅流血而死,時年41歲。
一代抗金名将就這樣含冤離去了,陝西的文人士大夫無不為之惋惜,士兵和百姓也都惆怅不滿,有不少人就此叛逃。
《宋史》評價曲端說,是因為他剛愎自用、恃才傲物,這才釀成自身的悲劇。但是客觀來說,曲端是南宋早期重要的抗金将領,他被迫害緻死是抗金事業的重大損失。不久後,張浚因得罪朝廷被罷免,随後朝廷追複曲端為宣州觀察使,谥号“壯愍”。
明代詩人江盈科曾寫詩詠歎道:“子聖豈能蓋父兇,曲端冤與嶽飛同。何人為立将軍廟,也作烏金鑄魏公。”意思就是說應當效仿秦桧之例,鑄成張浚鐵像跪于曲端廟前,贖其濫殺将領、敗壞抗金大業之罪。當真是公道自在人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