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有一些經常使用的俗語,由于時代的變革,人們思想的進步,有的俗語已經被時代淘汰了。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對一些舊時的俗語未必能夠理解。“家有半本通,碓磨不敢舂”就是這樣一句俗語。
舊時,能夠創造出這句俗語的人,也算得上思想非常超前的了,與現代破除迷信,相信科學的思維是一緻的。這句俗語,體現了過去農村人們,對那些過于迷信的人的一種嘲諷,直到現在都還有積極意義。
那麼如何理解這句俗語呢?俗語中讓現在人比較難理解的是“半本通”和“碓磨”。時代不同了,兩個名詞現在出現的頻率不高了。特别是“碓磨”這種過去農村日常生活中的器具,現在已經被機械化所取代,在一些農村雖然還存在一部分,大多已廢棄,或作為古董,給前來鄉村旅遊的遊客展示。而“半本通”這個詞,一般隻能從一些農村老人的嘴裡聽到,如果不根據當時的語境來理解,也可能讓人一頭霧水。下面将對這兩個詞作詳細的解釋。
1、什麼是“半本通”呢?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句俗語,這裡得引用一下趙樹理的名篇《小二黑結婚》中的一段話,這篇創作于1943年小說,可讓我們感受一下舊時社會的真生活。現将這段話摘抄如下:
二諸葛忌諱“不宜栽種”,三仙姑忌諱“米爛了”。這裡邊有兩個小故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陰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搶着種地,二諸葛看了看曆書,又掐指算了一下說:“今日不宜栽種。”初五日是端午,他曆年就不在端午這天做什麼,又不曾種;初六倒是黃道吉日,可惜地幹了,雖然勉強把他的四畝谷子種上了,卻沒有出夠一半。後來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裡鋤苗,二諸葛卻領着兩個孩子在地裡補空子。鄰家有個後生,吃飯時候在街上碰上二諸葛便問道:“老漢!今天宜種不宜?”二諸葛翻了他一眼,扭轉頭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傳為笑談。
此文接下來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三仙姑“米爛了”的笑談。這裡限于篇幅,就不再引用了,有興趣的朋友可去讀一讀原著,小說篇幅不長,在網上可以搜到。
這裡講的二諸葛是一個“擡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此語出自《小二黑結婚》)的人,因此,不管什麼事情,都要“看曆書”和“掐指”算一算,來選取所謂的“吉日”。
二諸葛所看“曆書”,從古至今,農村習慣叫通書。“通書”最早是《黃曆》的别稱(即黃曆、皇曆、通書同為一書)。 到了後來,民間各種農家曆書都自稱為通書。比如,現在在農村還頗有名氣,流傳範圍廣,至今依然為農村廣泛使用的,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湖南隆回的《望星樓正宗通書》、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廣東興甯的 《羅家通書》,等等。
通書不僅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等,以及日期表,也包含了每天的吉兇宜忌、生肖運程等,可以用來選取日子。比如《西遊記》第二三回中寫道:
“也不必看通書,今朝是個天恩上吉日,你來拜了師父,進去做女婿罷。”
這也說明,在明朝(《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為明朝人)的時候,民間通書既是曆書,也是選取吉日的工具書。
古代通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與黃曆一脈相承,都是以農業生産為基礎,對農業生産中的開耕、抛糧下種等時令季節中的生産活動,具有指導作用,并對預測來年何時缺水天旱,何時暴雨成災等,進行了具體的預測。因此,從農業生産方面來說,對古代農業生産有很強的指導作用,當然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也就是因為如此,這些通書又被農村人稱為“農家書”。現在發行的《農家曆》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古代通書為了滿足當時社會的實際需要,與黃曆一樣,以二十八星宿運行吉兇、五運六氣譜、日行黃道月行九道圖、河圖洛書等,來占蔔每日的吉兇禍福和人生命運。并通過推算,标明了出行忌宜日子、祭祀忌宜日子、喪葬程序每個環節的忌宜日子、婚姻程序中六禮忌宜日子、房屋修造每個程序的忌宜日子、生産忌宜日子等,分為兇吉,也就是每日行事忌宜,并添加在日曆表格之中,便于查找。這樣,本來諸多不相幹的領域,由古人巧妙組合,曆書也就成為了一種一書多用的書籍,也就是“通用”,曆書稱為通書。
然而,這些通書中摻雜了不少迷信糟粕,尤其是一些所謂的“行事忌宜”,影響到了農村人的正常生産生活。 比如,通書中有出行、動土、伐木、交易、播種、栽種、理發、沐浴、教牛馬、結網、作竈、安床等,很多與農業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也被納入“行事忌宜”。上文提到的二諸葛因忌諱“不宜栽種”而錯過農時,被傳為笑談。過去農村還有因“土王日”不能動土,錯過好天氣,耕地而無法播種,錯過農時的。
也就是因為如此,舊時,農村的“半本通”有兩種說法,一種指通書,一種指看通書的人。
一是“半本通”指通書
過去,民間發行的通書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本。在翻看通書時,有豐富經驗的農民,對通書上的天文氣象、時令季節是認同的,而對通書上所謂的“行事忌宜”有的人認同,有的人并不認同。
在農村通常來說,人們認可的事情就是講得“通”的事情,人們不認可的事情就是講得“不通”的事情。因此,人們認為通書隻有天文氣象、時令季節是講得“通”的,而所謂“行事忌宜”,特别是有關農村生産生活的 “行事忌宜”是講“不通”的,與現實生産生活是不相符的,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産生活。也就是說,通書隻有一半是講得“通” 的,即日曆那一部分,還有一半是講“不通”的,也就是書中的“行事忌宜”。也就因為如此,農村一些人把通書戲谑為“半本通”,意思是說,此種書隻有一半是合理的,還有一半是不合理的。
二是“半本通”指機械地按照通書行事的人
過去農村,像二諸葛這種人,自己認為精通陰陽八卦,熟知黃道黑道,為人又特别古闆,不知變通。通書上說“不宜栽種”,就不敢去種地,通書上說“不宜動土”,就不敢到地裡也動鋤頭,通書上說“不宜交易”,本來家裡急于要買仔豬、仔牛和小家禽喂養,結果不敢去買。本來地裡的莊稼需要施肥,因初一十五挑不得糞桶,錯失了施肥的最佳時間。本來家裡在外地有急事要辦,結果因為“不宜出行”,或者“諸事不宜”,沒有出門去辦理,結果耽誤了大事。
諸如此類,有些人很刻闆地按照通書上“行事忌宜”來做,結果耽誤了不少事,甚至像二諸葛那樣荒唐,成為當地人的笑談。也就是因為如此,過去的農村,人們把這種機械地按照通書行事的人,稱為“半本通”,指的是人,而不是書。
不過,農村也把那些陰陽八卦不是很精通,知道一些,但是研究得不透徹的人,并以此騙取錢财的人,或者雖然不騙,但是在生産生活中害人不淺的人,也稱為“半本通”,意思是在這方面的知識隻有“半桶水”,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碓磨不敢舂”是什麼意思呢?
碓磨,過去農村一種用來舂米去殼的器具,通常分為手工碓和機械或半機械碓,舂(chōng)米,即搗米。水碓是以水為動力的全機械化碓磨,腳踏碓是半機械的碓磨。俗語中的“碓磨”,從句中的語意來說,指手工錐和腳踏碓,因為隻有這兩種碓磨才置于院子内,而水碓一般靠立式水輪帶動,大多置于河岸、溪邊、水渠旁。
手工錐和腳踏碓舂米的效率非常低,根據碓磨的大小,一次也加工五升到一鬥谷子,舂米的時間也比較長,要一個小時以上。人口多的大家庭,如果不用水碾子加工,因需求量大,就會經常舂米。按照一些地方的農村傳統習俗,一般來說,隻有在年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這幾天忌動碓磨,平時就沒有什麼禁忌了。畢竟一個家庭要吃飯,不把米舂出來,哪來的米做飯?
可是,有一些人根據通書以及民間的一些說法,認為院子裡的碓磨,能不能動,關系到家裡的地氣,或者給家裡帶來災禍。如果要動得看是什麼日子,否則對家裡不吉利,這樣即便家裡沒有米了,也不敢動用碓磨來舂米。而那些做事生搬硬套,凡是行事前都要翻翻通書的人,更是對這“忌宜”深信不疑。
事實上,這是過去農村人的一種誇張說法,也是對那些過于迷信的人一種戲谑之語。
碓磨在過去農村沒有碾米機的年代,是農村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須用到的器具,就像是煮飯的鍋子,切菜的砧闆一樣,最沒有“忌宜”可講。人們用來比喻家裡有“半本通”的人,因為太過于迷信,導緻家裡但凡做什麼事情,都要看看通書,掐掐手指,或者問問能掐會算的人,以達到趨吉避兇。如此,這種人疑神疑鬼,連家裡的碓磨都不敢動了,何況家裡的其它該做的事呢?這明顯是耽誤時間。過去農村有的人認為,這種人都杯弓蛇影,自己吓唬自己。
舊時,農村人并非所有的人都相信通書上的“行事禁忌”。鄉村中流傳比較廣的一句俗語說:“不禁不忌,百事順遂”。意思是說,不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禁忌,一切順其自然,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樣就會什麼事情都挺順當,事事符合心意的意思。反倒是那些做事時,去翻翻通書,這也做不得,那也做不得的人,事情越做越不順。
總而言之,“家有半本通,碓磨不敢舂”這句農村俗語,嘲谑的是過去農村的一些過于迷信做法,有一定道理的,對現在農村來說,仍然有積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