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社群在活動結束以後,都變成一個一個廣告群或者死群。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微信群”不等于“社群”。而什麼是真正“社群”呢?如何打造優質社群?來看下文。
“社群”這個詞對于互聯網并不新鮮。從初BBS時代,網絡上就活躍着各式各樣的社區和論壇,在這個時代也造就了網絡文學;随後Web2.0時代,Facebook、微博等社交網絡的興起,拉近了粉絲與大咖之間的距離,成就了一批大咖;随着移動互聯網和微信的普及,正如微信所說: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品牌”。
崛起了一批自媒體,人們圍繞一個個微信公衆号結成粉絲群。而近一兩年,以“微信群”為代表的社群運營方式開始變熱,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來自三方面:
- 微信公衆号的流量紅利減少,公衆号的整體閱讀量都在走低,單純的“内容運營”手段已經無法滿足運營的需求;
- 微信公衆号的信息推送是單向的溝通,缺少粉絲與粉絲之間的互動;
- 微信群裡的信息推送效果比公衆号直接,而且便于引發讨論和傳播。
目前建群方式主要通過活動或者課程拉群,但是在活動結束以後,每個群變成一個一個廣告群或者死群。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微信群”不等于“社群”:“微信群”隻是一個集結社群成員運營工具,QQ群、貼吧等工具也是,而什麼是真正“社群”呢?
一、社群的七個特征
根據潛伏在不同社群中得到的發現,一個好的社群應當具備以下7個普遍特征:共同價值觀、共同目标、行為規範、組織結構、内部鍊接、榜樣力量、穩定産出,否則隻是一個群,無法稱之為社群:
- 共同價值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通常這群人都會有共同的價值觀标簽,例如,羅輯思維的“愛智求真”。共同觀看起來很虛,但是它能夠像憲法指導和統一社群成員意識,形成一些具象的内容,我們稱之為亞文化,比如社群的logo、音樂、口号、俚語及手勢等。
- 共同目标:社群有若幹件共同的目标,包含有大體目标和小目标。社群成員為完成共同目标相互幫助和協作,例如,“考研複習群”,讓每一個群成員順利通過是社群成員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必須是符合大多數社群成員意願的。在這個大目标之下,又有許多小目标,例如每個月完成特定内容的學習。
- 行為規範:能夠清晰的告訴社群成員:“要實現共同目标,需要做哪些事情”,例如,“不出局”社群,為達成七年以後去南極的公共目标,要求社群成員必須7日寫一篇文章,通過“輸出”倒逼“輸入”的方式提升自己,每周社群成員進行作業的相互檢查。行為規範越簡單效果越好,如果要求太多難度太高,會直接影響社群成員的積極性,可能導緻社群成員選擇放棄。在社群運營過程中一定是“過程大于結果,鼓勵大于批評”,要讓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覺得有收獲、有信心堅持下去。
- 組織結構:一個社群會有不同層級,有社群的發起者或者管理者、有熱心的貢獻者、有普通參與者,有些社群組織清晰,層級較為細分,像不出局社群,有踐行者、組長、值月生、班長,在群之上還有校長等。不同層級,承擔的着不同的責任與權力,需要不斷的引導社群底層的人們向上一級走,形成正向内部的循環,這種驅動可以讓社群持續運轉和達到複制性。
- 内部鍊接:社群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發言權,通過社群中持續的産生互動和協作,讓社群成員能夠相互認識、相互信任,産生情感鍊接,通過多重方式的内部鍊接,讓整個社群最終達到一個穩固的狀态。
- 榜樣力量:每個社群都需要有若幹個榜樣,我們有時候稱之為KOL(意見領袖)或者靈魂人物。像“羅輯思維”社群靈魂人物是羅振宇,由羅振宇主導社群理念和價值觀的輸出,而像去中心化的“007不出局”社群靠的是無數普通人榜樣,通過普通人來傳遞價值理念,這種榜樣會比大咖更有說服力。榜樣的影響力越大,這個社群的号召力也越大。
- 穩定輸出:社群要有持續穩定的産出,産出形式可以是産品、音頻節目、文章、品牌活動,穩定輸出是社群存在的根本,同時通過穩定輸出,能夠讓社群之外的人了解到社群,并且鼓勵更多人融入社群。産出過程中需要鼓勵社群成員的共同參與,從一個人輸出轉變為一群人輸出,從PGC逐步轉變成UGC,并且能夠讓參與的社群成員體會到自身價值的提升。
我們如何打造一個優質的社群呢?下面我介紹一下ISOOC框架。
二、社群五要素ISOOC
一個好的社群應當包含5個要素:分别是同好、結構、輸出、運營、複制。通過這五個要素,可以指導我們如何打造社群。
1. 同好(Interest)
所謂同好,就是對某種事物的共同認可或者行為:
- 可以基于某一個産品,如蘋果手機、錘子手機、小米手機
- 可以基于某一種行為,如愛旅遊的驢友群、愛閱讀的讀書交流會
- 可以基于某一種标簽,如星座、某明星的粉絲、PPTer
- 可以基幹某一種空間,如某生活小區的業主群
- 可以基幹某種情感,如老鄉會、校友群、班級群
- 可以基于某一類三觀,如“有種、有趣、有料”的羅輯思維
社群裡面的人要能借助這個同好連接能夠解決自身的某一個痛點,例如找到極大的情感慰藉、極大的互動快樂、極大的現實利益,三者滿足其一社群才能持續。
在做社群産品定位的過程中,“同好”越精準越好,如果範圍太大,很容易導緻人群定位不清晰。例如,筆者在打造一款針對上海青少年人群文化類産品時候,最初從“上海文化”入手發現難以吸引到種子用戶,在通過用戶痛點分析後把範圍縮小到“滬語”,因為切入點小所以搭建迅速。
2. 結構(Structure)
結構,決定了社群能否存活,包含4個内容:組織成員、交流平台、加入原則、管理規範。
- 組織成員:最初的一批成員會對以後的社群産生巨大的影響;
- 交流平台:找到人之後,要有一個聚集地作為交流大本營,例如微信群或者QQ群;
- 加入原則:設立一定的篩選機制作為門檻,一是保證質量,二是讓新加入者感覺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
- 管理規範:設立管理員,不斷完善群規,通過管理統一群成員的行為。
中心化社群以早期的羅輯思維為例,整個社群羅胖為核心進行搭建。但是這個給羅胖也帶來巨大壓力,在“得到”運營的過程中,有意弱化以羅胖為中心化的社群,請來更多的大咖參與與分擔。007不出局社群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社群,該社群門檻費為300多元,300元的好處是可以确保入群的成員都是有意願改變自己的人,确保價值觀的統一。在007群的結構設計上,一個班級77個人,班長是由過去表現優秀的老成員,每月還有值月生承擔班級管理工作,另外組長管理8個組員,值月生和組長可以作為将來新班級班長儲備。
可見“去中心化”是将原來的“一個中心”分解成無數的小中心,而班級群裡的金子塔狀的層級結構,可以有效的分解掉管理成本。另外針對單個小社群還要設計能夠“繁衍裂變”的能力。
3. 輸出(Output)
社群必須要有穩定的輸出,有輸出才能傳遞社群價值觀給更多的人,輸出的方式或是PGC或是UGC。内容輸出質量可以通過叠代來逐步提升,但是輸出穩定是前提保證。
脫不花說過:
“日更就是比周更有吸引力,周更就是比月更有吸引力,如果内容創業者,如果穩定輸出都做不到,那就别創業了”。
這對社群的發起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群發起人自己都做不到,也必然不能得到認可。而且輸出還要考慮全員開花才,如果隻有發起人一枝獨秀,走的還是粉絲經濟路線。
常見的輸出形式除了線上的圖文、音頻、視頻,還有線下的讀書會和分享會活動等。輸出平台有微信、微博、知乎、喜馬拉雅、優酷愛奇藝等,活動發布平台活動行等。通常社群會關聯不同的自媒體進行運營,我們稱之為“媒體矩陣”,但是通過運營最終還是會将用戶沉澱至微博、公衆号或者微信群。
4. 運營(Operate)
運營,決定了社群的壽命。通常一個微信群有3個月的生命周期,超過三個月不運營就難度了,通過運營主要給會員建立“四感”:
- 儀式感:加入要申請,入群接受群規(爆照報三圍等),行為有獎懲,确保社群規範。
- 參與感:通過有組織的讨論、分享,确保群内有話說卻不太發散,有事做,群員有收獲。
- 組織感:比如建立群内義工,多層管理,或對某主題事物的分工、協作、執行等,保證社群的戰鬥力。
- 歸屬感:比如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助、活動等,保證社群凝聚力。
但運營并不是一件如此簡單的是事情,除了日常内容産出以外,還要穩定的日常活動來觸進上面提到的“四感”,如“不出局”社群的,新群會有開班儀式,強化儀式感,在過程中會有每周一次“作業雨”大家相互點評文章,培養參與感,通過班長組長等職能劃分培養組織觀念。
對于不交作業的社群成員将會被踢出社群,确保社群中的參與度。因此,作為社群要不僅要有共識還有一定的淘汰機制,達到自淨的效果。
5. 複制(Copy)
複制決定了社群的規模,一個社群如果能夠複制多個平行社群,會形成巨大的規模,不過在真正做此舉之前,請先回答三個問題:
- 是否已經構架好自組織?要考慮是否具備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過于圍繞中心,也不能完全缺乏組織。
- 是否已經建立了核心群?要有一定量的核心小夥伴,可以作為社群的種子用戶,引導社群往良性方向發展。
- 是否已經形成亞文化?形成一種群體溝通的亞文化,大家聊天的語氣、表情是否風格一緻?這都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
目前,像樊登讀書會等社群,通過總部和分社相結合的方式,一起把會員蛋糕做大。地區分社通過參與當地會員管理分得一杯羹,因為能從中獲利,也充分激發了地區分社負責人的積極性。
未來的商業必然是基于社群的商業,從粉絲經濟叠代到社群經濟,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社群 商業”應該怎麼玩?我們後面有機會再讨論。
請大家關注我。謝謝!
本文部分内容參考自秋葉大叔的《社群營銷實戰手冊》
本文由 @PM熊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