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亥)州關帝廟在全國範圍内,雖然不是始建最早,但肯定是規模最大,規制最高,保存最完好的關帝祭祀廟宇,被譽為"武廟之冠"。
就解州關帝廟遊覽而言,主要是沿着中軸線進行,大緻上可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鐘靈坊、禦書樓和崇甯殿;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在功能布局上,沿襲了中國自古以來所奉行的“前堂後舍”、“前朝後寝”的宮殿格局。
崇甯殿,春秋樓,隋唐樹,當身處其間,那些人間事便會曆曆在目,溯源起初總是有些意料之外。
西晉史家陳壽對關羽一生的記述,僅僅用了九百五十字,将關羽描述為蜀漢之争中的一位著名戰将。這就是關羽的基本形象。而這個形象的逐漸改變,主要與他"驕于士大夫"的種種作為有關。
從地域上看,最早祭祀關羽的是荊楚一帶。而關羽在最初的民間的形象是厲鬼。
成書于晚唐的《雲溪友議》稱:荊州玉泉祠曰三郎神,三郎即關三郎也。這裡要稍加注解,當陽玉泉祠的所在地,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就有僧人普淨結廬于此。南朝後梁時,梁宣帝敕玉泉祠為"覆船山寺"。這便是荊州地區關羽信仰早于其他地方說法的來由。同是《雲溪友議》記說,允敬者,則仿佛似睹之;缁侶居者,外戶不閉,财帛縱橫,莫敢盜者;又說,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曆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蛇毒獸随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其後,宋代孫光憲撰寫的《北夢瑣言》,記載唐武宗迄五代十國的史事,包含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與政治史實,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貴材料。而其中的記述大緻相同。
要談論關羽民間形象的變化,繞不開漢傳佛教中首個宗派,天台宗創始者智顗。
據智顗弟子灌頂在《隋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中記述,開皇初,智顗到襄間傳法,構室于當陽縣玉泉山,"其地本來荒險,神獸蛇暴,是春夏早,百姓鹹謂神怒……(智顗)出而言曰: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嘗怖懼頓如今日。為安撫軍陣亡靈厲鬼,于是造像供奉關羽。這是關羽為佛教護法形象的最早記載。唐德宗貞元十八年時(802年)董侹在《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中的記述更生動具體,智顗禅師者至自天台,安坐喬木之下,夜分忽于神遇(關羽),(智顗)雲: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因此,玉泉寺成為最早的伽藍菩薩道場。其後,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派官員專程到玉泉寺祭祀關羽,有了見于史籍的最早官祀記載。到了宋紹聖三年時(1096年),哲宗趙煦賜廟名為顯烈祠。
道教開始尊奉關羽要晚得多,且最早的記述實在過于奇幻。是關羽幫助張天師在解州鹽池(今銀湖)鏟除蚩尤兇靈,從而恢複鹽業生産的故事。這一傳說,出自元朝中期隐士胡琦在當陽刊刻的五卷本關羽志書《新編關王事迹》。
據《萬曆嘉定縣志》載:解州俗傳四月八日乃王受封之日,本省及鄰邦士夫軍民,攜香币走祭庭下者肩摩踵接,無慮十萬人,而商賈因以為市,人有施香錢及賦其市地之廛,歲不下二百金,少之亦半。但這些收入為官吏侵吞,從嘉靖三年(1524年)開始,才第一次将這筆費用用以修建關羽廟宇。
據成書光緒八年侯邦典重刊的《關聖帝君事迹征信編》記述,到明朝中葉時,關帝成為商人之間信用的見證者,經濟糾紛的調解者,和他們的保護神。商隊啟行前必先請示關羽,在廟中所求為随身香火。
關羽形象的徹底改變,主要是蒙元時期,大量漢族文化精英受到壓制,參與到民間藝術的創作中。其中,關公戲在元雜劇中的分量很重,《元刊雜劇三十種》中關公戲竟占三分之二,可略見一斑。而僅僅關漢卿一人留下的關公戲,就有10部之多。
王陽明說,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顔色一時明白過來。
即便是萬衆敬仰,七分靠流變中的登明選公,三分是好鬼信巫的民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