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經過一二百年的演進和發展,種類很豐富,下面介紹一些主要的品種。京劇的服裝大緻可以分成六大類:第一類是長袍類,也可以叫袍服類。第二類是短衣類,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褲子,裙子等。第三類是铠甲類。第四類是盔帽類。第五類是靴鞋類。第六類是附屬于服裝範疇的,輔助性的、裝飾性的東西。
靴鞋類是服裝裡的第五大類,隻有靴鞋兩種。靴子主要是厚底的官靴。男性角色用的比較多。什麼叫官靴呢?靴筒子比較長,用青緞子做成的,靴子底大約有二寸到四寸厚,并刷成了白色。在生活裡沒有這樣厚底的鞋。在舞台上靴底加厚,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其作用是為了增加演員的身高,要和寬大的、誇張化了的服裝諧調。尤其是穿蟒的,穿靠的,本來就很誇張,如果穿個薄底的靴子,就很不相稱了。由此可見,厚底靴本身就是一種誇張化了的服裝,或者說是專為表演和舞蹈服務的一種服裝。
第二種是薄底靴子。薄底靴子又叫朝方。靴筒雖然較長,但靴底是很薄的,靴底也刷白色。是給一般扮演官吏或太監醜角穿的。行動比較輕巧的一類人物,也穿薄底靴子。還有一種叫快靴,靴底更薄,靴筒也較短。一般武戲的角色,像、武旦、武淨都穿快靴。如前面講的穿快衣、快褲,抱衣、抱褲的角色,都穿快靴。為的是在戰鬥的時候動作輕捷、靈便。女式的快靴,有個專名詞,叫小蠻靴,其意思是和快靴一樣。
再有就是一般人穿的便鞋,它是經過略加美化、裝飾的。比如老年人穿的叫夫子履。一般的兵士、差役穿的是灑鞋,是一種較緊繃的粗制的鞋,鞋上沒有什麼特别的标志。像《打魚殺家》裡蕭恩穿的鞋,為了表示他是漁夫,所以在鞋上加些魚鱗片,它的專名詞叫魚鱗灑或魚鱗灑鞋。婦女一般都穿繡花的,帶色的彩鞋。彩鞋一般前邊都加穗子。
着旗裝、旗袍角色所穿的鞋,是比較特殊的,叫作花盆底鞋。就是在普通彩鞋的中間(指鞋底的正中間)加上一個花盆形的厚底。走起路來不太方便,不能太快,一快就沒有平衡了,很容易摔跟頭。因此,凡穿花盆底鞋的走起路來,有個特殊要求:上身兩隻肩膀必須微微地搖晃,兩隻胳膊為了保持平衡,也必須慢慢地左右甩動,走起路來兩腳平起平落。同時,姿勢還要比較優美灑脫。既要有技巧,還要形成一種慢條斯理、端莊、優美的姿勢。所以說,扮演旗裝的角色,穿花盆底鞋,就需要有一種特殊的訓練。總而言之,京劇服裝裡面,不論哪一部分,都要有些熟練的技巧來控制它,否則連走路都走不好,就更談不上什麼藝術表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