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又渴又餓,此時如果廚房裡飄出飯菜的香味兒,特别是一鍋黏稠的、散發着米香的粥,正晾到了溫涼不盞兒的溫度,“咕噜咕噜”眨眼間一大碗粥進肚,那才叫個爽。這裡說的“溫涼不盞兒”,是指粥的溫度不涼不熱。在保定,如果飲品或者流食(湯或粥)的溫度不冷不熱正合适,就會說“溫涼不盞兒”。其中“不”字重讀。
如果對保定方言“溫涼不盞兒”的意思不大明白,也許聽說過“溫涼盞”。盞,是小杯子,用來盛液體飲品的器皿,酒盞、茶盞等。所謂推杯換盞,就是品茗飲酒到興緻正濃時,互相交換器皿,以此形容氣氛融洽,關系密切。
古時的盞
所說的“溫涼盞”,古時為一種昂貴的器具,由翡翠、瑪瑙等制成,如果把茶或酒放進盞中,能夠保持冬暖夏涼,随時可飲。這在古時候可算是稀世珍寶了。被稱為我國十大孤本小說之一的《溫涼盞》,還被改編成山東呂劇,故事圍繞着“溫涼盞”被盜後展開,情節生動曲折,扣人心弦。劇中的“溫涼盞”是一隻神奇的酒杯,可以使涼酒變溫、溫酒變涼。
因為“溫涼盞”的保溫隔熱功能,到後來有人還把暖水瓶叫做“溫涼盞”。說來說去,一個名詞、一件器物怎麼就變成了形容詞且用來描述事物狀态了呢?關鍵還在這個重讀音“不”字上。“不”的功能之一,就是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用于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構成形容詞,表示否定的意思。溫涼 不 盞的構成形式,用否定詞,把“盞”原來的國寶級别降到民間,且變為描述飲品狀态,雖是“不盞”,但“溫涼”,所以是不冷不熱正合适。保定人說“溫涼不盞兒”的意思是最舒服的,最合适的溫度。小孩子不愛喝水,大人會催促說:“快喝點水,晾的溫涼不盞兒的了。”
溫涼不盞的茶水
一個方言詞彙,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中,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在山東濟南地區,沒有兒化韻的“溫涼不盞”也普遍使用,但它描述的卻是一種不盡如人意的狀态,表達的是主體的不滿情緒。比如,飯店服務員把沏好的茶晾涼端上桌,濟南人就會說:“這茶溫涼不盞的,還能喝嗎?”這裡“溫涼不盞”和保定人所說的意思恰相反,是不合适的溫度。當然這種不滿的情緒,或許和人們普遍認為茶應該熱喝有關。
“趁熱吃”是中國人待客時的客套話,也是居家生活中的飲食習慣。賓朋相聚,或是舉家團圓時,許多人通常都會說“趁熱吃”。而現代人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則更偏重于吃涼的、喝涼的,特别是到夏季,天氣炎熱,冰涼的飲品到胃裡,涼爽舒适。殊不知,長期食用冰冷的食物,會傷及脾胃,導緻體内濕寒。
醫學已經證實,吃得過冷或過熱都會對腸道和身體機能有損傷,最合适的食物溫度就是“溫涼不盞兒”。從保定方言對“溫涼不盞兒”的贊許與喜愛可以看到,保定人很知道科學飲食和養生保健。“溫”即中,不冷不熱,不偏不倚,這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儒家中庸思想。過猶不及,折中調和,從而達到順應天道的效果。保定人深厚的文化積澱處處能體現!
來源:保定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