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下棋的人,都知道“當頭炮,馬來跳”。自明清以來,炮馬争雄已數百年,炮方進攻犀利,進攻套路多,手段多樣化;而馬方守勢穩健,剛柔并濟,以柔克剛。
明清兩代的象棋古譜《橘中秘》、《梅花譜》兩譜,鮮明地指出屏風馬可破當頭炮局,一改當時崇尚進攻的鬥炮局面,給象棋開局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橘中秘》譜中登載的屏風馬局不多,但無論得先讓先均勝;更為後世推崇的屏風馬布局入門重要書籍《梅花譜》,則更加發揚光大,屏風馬布局開始系統化、體系化。這是屏風馬布局曆史上的第一個階段。
改革開放後,各地的交流頻繁,信息傳播也加快,繼“四冠王”楊官磷、“小神童”李義庭、“十連霸”胡榮華後,出現了柳大華、李來群、呂欽、趙國榮、徐天紅、許銀川、陶漢明、于幼華等一大批優秀的棋手,加上新世紀的洪智、趙鑫鑫、蔣川、孫勇征、王天一、謝靖、鄭惟桐等衆多優秀青年棋手,各路高手傾情演繹,各種新招、各種飛刀層出不窮,屏風馬布局或激烈,或平穩,或内斂,或深沉,完全取決于棋手各自的棋藝風格和對局臨場選擇。可以這樣說,在現今象棋棋壇,中炮對屏風馬仍然是布局體系中主流中的主流,雖曆經數百年的洗禮和發展,時至今日,屏風馬布局仍然散發出巨大的能量,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棋手去摸索其中的奧妙和變化。
中炮對屏風馬布局發展至今,體系繁多,變化複雜,作為象棋愛好者的其中一員,作為号稱大業初的小棋,在這裡替象棋愛好者們簡要來梳理一下屏風馬布局的體系:
以中炮方為研究對象,則有
(1)以挺兵來劃分,中炮三兵對屏風馬、中炮七兵對屏風馬等布局、不進兵的中炮直橫車對屏風馬兩頭蛇布局;
(2)以炮位置劃分,紅五六炮、五七炮、五八炮、五九炮對屏風馬;
(3)以過河車劃分,過河的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可還原成五六、五七、五八、五九炮)、不過河的中炮直車(或橫車)對屏風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