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的經典故事橋段,摘自清代吳敬梓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
講的是出身貧寒的範進,十幾年如一日參加鄉試科考,但屢考屢敗,甚至考到老,才中了舉人。得知中舉後的範進,因為太過高興,就瘋了。尤其是原本瞧不起範進的鄉紳地主們,紛紛笑臉相迎,給他送田産、送店鋪,以及丫鬟奴婢等。
雖然是小說裡的内容,但這一經典描繪,可謂是對明清科舉八股取士最直白的明嘲暗諷,甚至被納入語文教材。
或許有人會覺得,“範進中舉”不過是一種誇張描寫,運用的是表達藝術而已。
但在這種誇張表達的背後,揭露的是明清年間“舉人”這種功名和身份,背後所包含的實際權力。
02科舉制的出現與逐漸完善,是封建時代選拔人才方式的進步。朝廷對人才的選拔,不再僅局限于貴族子弟,出身寒門的有才能之人,也有機會進入廟堂,求得仕途。
可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的弊端也明顯暴露出來。
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依靠“考科舉”來夢想翻身。但凡能識文斷字、寒窗苦讀的讀書人,都努力考秀才,再考舉人。
範進雖然隻是個小說人物,若放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像他一樣的人必定數不勝數。
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等級中,秀才比舉人低了一級,看似差别不大,但實權卻天壤地别。
正如平時影視劇、小說中常常會出現“窮秀才”,卻從沒聽過“窮舉人”,而更多的是“舉人老爺”這樣的稱呼。
那麼,“舉人”這個身份或者是功名,到底有多牛氣呢?
03首先,“舉人”這個功名,就是一輩子的“鐵飯碗”,單說這一點,有點類似于我們現在的編制。但“舉人”其他方面的待遇,可比編制還要優厚。
首先,但凡考中了舉人,就相當于是當地的“官老爺”。
如果舉人有意做官,基本上都能成。而且想繼續往上考,去趕考時,吃喝住行産生的一切費用,都可以公費“報銷”。
若是不想做官,舉人本身的級别,也相當于八九品的官職。尤其是在鄉裡,更是有妥妥的話語權。
更重要的是,一旦成了“舉人”,還擁有一項特權:免除賦稅。
舉人名下的土地田産、錢财店鋪,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免去稅賦,國家征稅時,可以直接繞過舉人。
就因為這一點,鄉裡很多有錢的土财主、豪紳,都會十分讨好與巴結舉人,甚至給舉人送田産錢财,隻為能多免除賦稅。
就像《儒林外史》中,着重描寫和刻畫的那段,範進中舉後,鄉裡原本瞧不起他的人們,紛紛給他田産、送店鋪等五花八門的東西。人們前後的兩幅面孔,不僅展現了世态炎涼,更側面反映了“舉人”這個身份的牛氣。
在明清時期,“舉人老爺”這個稱呼,可以說是充分反映了底層百姓對“舉人”身份的敬仰與敬畏。就連當地的地方官,若是聽說誰考中了舉人,也都要來巴結一下、處好關系,辦事也要給舉人三分面子。
04對于絕大多數的寒門子弟而言,能夠窮盡一生考中“舉人”,就已經是遙不可及的美夢了。
一旦考中,立馬就能鯉魚跳龍門,一夜翻身。
奔着這個夢想,很多人年複一年,哪怕失敗了,縱然生活貧苦,也要咬着牙繼續考。
考上舉人,才真的堪稱是“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然而可悲的是,這些“舉人”的誕生,卻并不能為國家發展做出什麼貢獻,一如瘋了的範進,考上已經快要進入老年,對朝堂社稷沒什麼用。
反而會存在這樣的腐敗現象——“舉人”利用自身的特權,利用公費“薅國家的羊毛”,兼并土地,壟斷權力,讓士紳階層盤根錯節,更讓底層百姓水深火熱。
作者:我方團隊月落星沉
參考資料:張嵚《範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給他送錢糧田産電房》、孫繼《日常生活視野下的宋代舉人群體研究》、高軍花《喜劇性的悲劇——也談範進中舉的實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