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的價值到底有多大?
王營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徒弟去問他師傅,一碗米是多少錢的價值?師傅說,這太難說了,看在誰的手裡。要是在一個家庭主婦手裡,他往裡面加點水,蒸一蒸,半個鐘頭一碗米飯做出來了,這就是一塊錢的價值。要是在一個有頭腦的大商人手裡,把它适當發酵、加溫,很用心地釀造下來,加工成一瓶酒,這就有可能是一二十塊錢的價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價值,還要因人而宜異。
同是一碗米,在不同人的手裡産生了不同的價值,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不同的加工方法。這使我聯想到教育上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同一個學生或者同一班級的學生,由不同教師去教育和管理,會産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我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不同的教師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面對學生這碗米,當老師的首先要相信他們個個都是一座有着無窮開發潛力的寶藏,隻要我們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其潛能,促使其思想和行為發生質的變化,每一名學生将來都可以為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
現代腦科學的研究也表明,每一個人身上都蘊藏着巨大的潛力,正是這種潛力,決定着人不僅是可塑的,而且是可教育的。人類剛進入20世紀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斷定:“我毫不懷疑絕大多數人不論在生理上、精神上還是在道德上,都隻是很有限地利用了他們的潛力……,一個所謂‘典型’商人,即一個健康的腓力斯人,隻是一個人所能實現的全部潛力的一小部分。我們所擁有的生命寶庫是我們連做夢也想不到的。”“與我們應該成為的樣子相比,我們隻是半睡半醒。我們的希望之火被潑了冷水,我們的藍圖無法展現,我們目前隻運用了腦力和體力的一小部分。”詹姆斯不但相信普通人隻用了百分之十的潛力,而且相信這尚未用上的潛力可以通過适當的教育、訓練和技術開發出來:“人能通過改變其思想來生活。”
前蘇聯研究者也指出:“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生理學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人類的潛在能力是巨大的。當代科學使我們的懂得人的大腦結構和工作情況,大腦所儲存的能力使我們目瞪口呆。”“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隻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們能迫使我們的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将一本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還能夠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這些研究成果使我們樂觀地相信,通過教育,能夠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内在潛力,實現學生人生價值的最大化。我們不能停留在把學生由一碗米變成一碗米飯的低級水平,而是要通過科學的教育,使學生發生質的變化,使其變成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的各類人才。
因此,科學、高效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和運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當然,由于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可能是弱智、低能兒,這些孩子可以讓他接受特殊教育。就一般人而言,其智力水平相差并不是太大,将來之所以會取得不同的人生成就,關鍵就在于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以及自身的努力。
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學生所具備的身心發展潛力雖然很大,但不同學生表現出的特長和愛好卻有較大差異,這就為我們實施“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況且社會也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隻要我們堅定信心,“人人成才”的理想是能夠變成現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