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我國,節氣的意義十分深遠,它反映了一定的氣候變化,所以大家有必要多學習一些關于節氣的知識。那麼,關于秋分時節的知識是什麼?有關秋分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關于秋分時節的知識
秋分是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節氣,不但北方,連南方大部分地區也開始進入秋天,暑熱迅速消退。所謂“陰陽相半也”。是指秋分時節天地之氣陰盛陽衰,正到勢均力敵的程度。與繁茂的夏季比起來,這時花木凋零、草枯葉落,人的情緒也容易産生凄涼、抑郁之感。這種“秋季抑郁症”心态最典型的代表,是戰國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
秋分節氣的由來
每年9月23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即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是古人建立的最早的節氣。《春秋繁錄·陰陽分上下章》雲:“秋分陰陽相伴,晝夜寒熱。”“秋分”的意思有兩層意思:
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個季節,四個季節開始劃分。
第二個是此時的24小時晝夜平均值,各為12小時。這一天與“秋分”相同。在“秋分”這一天,陽光幾乎照射到赤道上。這一天之後,陽光直射偏南,北半球晝短夜長。
秋分的傳說
秋分曾經是一個傳統的“月亮節”。古時有“春日秋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源于傳統的“中秋節”。據考證,原定的“凡間節”定于“秋分”這一天,但由于這天每年都在農曆八月不同,所以可能沒有滿月。但是沒有月亮的獻祭是一種可怕的景象。因此,後來的“介月節”由“秋分”調整為中秋節。
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祭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習俗。祭祀場所分别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于四個方向,東南,西北。北京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月亮的地方。《禮記》載:“君之春為日,秋為月。日為朝,夕為夕。”這裡的月夕夜,是指晚上祭祀月亮。這種習俗不僅為宮廷和上層貴族所實行,而且随着社會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民間。
秋分的詩詞欣賞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飖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中秋對月
唐·李頻
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好是生滄海,徐看曆杳冥。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徹,浮雲薄未歸。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馀飛。凫雁終高去,熊罴覺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
宋·劉攽
秋分當月半,望魄複宵中。難得良辰并,仍将吉戊同。高樓連蔔夜,濁酒任治聾。注想乘槎客,何如擊壤翁。
秋分後十日得暴雨
宋·曹彥約
負固驕陽不忍回,執迷涼意誤驚猜。傾盆雨勢疑飛瀑,揭地風聲敵迅雷。階下決明添意氣,庭前甘菊剩胚胎。可憐歲事今如此,麥壟蔬畦尚可培。
鄭孝胥
碧雲翻墨墜秋光,殘暑長廊一雨涼。松竹欲成樓漸隐,陰晴數變桂初香。随波籍湜應俱叛,易暴夷齊故不亡。歲歲登高須強起,霜風好為作重陽。
秋分圖
秋分習俗大盤點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
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祭月節”而來。由于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
豎雞蛋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試驗。
吃秋菜
“秋分吃秋菜”所食之“秋菜”,其實就是野苋菜。采回的秋菜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這樣的吃法正應和了中醫提倡的秋日滋補之道。
送秋牛
秋分時分便會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人。“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
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言詞雖随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