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于門闆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内容,貼于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2、貼年畫。春節挂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随着木闆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内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産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3、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 “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将“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将“福”字精描細琢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