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農曆正月十六日)上午,青蓮李白詩歌小鎮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由江油市青蓮鎮政府精心籌辦,并由當地企業參與協助,各民間組織、文藝社團、廣大群衆集體參與的“太白長壽會”大型民俗活動在李白故裡江油市青蓮鎮隆重舉行。本次“太白長壽會”是去年恢複舉辦後成功舉辦的第二屆。此後将每年一屆并到時舉行。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故鄉江油市青蓮鎮生活了24年。千百年來,李白故裡的人民為表達對李白的崇敬之情,修祠堂、塑金身、行祭典、辦廟會、講故事、演戲曲等,積澱成了深厚的李白民俗文化。太白長壽會便是其集中體現,千百年來,從官方到民間,綿延不絕。從祭會到物件,青蓮鎮的太白長壽會在傳承發展上獨具特色。
長壽會的标志性物件——耗時三年恢複精雕而成的太白架
擡太白架進太白祠
長壽會中的祭文頌讀場景
從官方到民間的祭祀
江油地方上的官方祭祀,根據清朝同治版《彰明縣志》卷十六《祀典志》記載: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是李白的誕辰,由當時的彰明縣的地方官主持,帶領百姓在彰明縣城的太白祠,舉行隆重的祭祀李白的典禮,“歲以仲冬望日緻祭,主祭官公服詣(太白)祠。祭品:帛一、羊一、豕一、笾四、豆四、尊各一、爵三。行二跪六叩禮。”
其時主祭官要朗讀祭文:“先生瑞毓長庚,幕天席地。仙骨性成,相士風塵。再造唐京,宮門罵賊。忠膽如生,放言天末。志潔以清,文光萬丈。協被星精,鬼神其泣。風雨攸驚,茲當誕日。式薦粢盛,山高水長,先生之風。”官方祭祀李白的典禮揭開了當時一年一度紀念李白活動的序幕。
民間祭祀亦從農曆冬月(十一月)十五日起就開始準備:青蓮鄉民們要到青蓮的太白祠祭祀,在太白殿敬香、放鞭炮。當地袍哥大爺、士紳在太白祠集會,辦酒席,商議如何舉辦本年度的太白長壽會(簡稱太白會或長壽會),醞釀本年度會首即太白會承辦人,那時太白會起主導作用的是青蓮的清水袍哥崇德社,準備階段主要是募集舉辦太白會的資金,由袍哥推舉會首募集資金。
當年的會首須由當年置辦過産業者擔任。當年凡在鄉裡買了田,或在青蓮場買了街房,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都有“資格”擔任會首,具有這種“資格”的大戶會在自家門口收到張貼的喜報,上寫:“某某,恭賀你為太白會會首。”這種推舉雖有一定的強制“攤派”性質,但不能推辭,那時要舉辦集會亦别無二法,擔任會首是一件光大門面的事,也是苦差累活。
會首不止一人,分場上會首和鄉下會首。會首要與袍哥大爺就舉辦長壽會事宜進行協商,須先墊付資金,訂做各種彩燈,做好太白會的準備工作,袍哥派管事協助會首,向本場鎮各家商鋪募集太白會資金;長壽會前期的臘月十六日,将青蓮文昌宮中的太白架和木雕文昌像擡到廟前,接受百姓朝拜,設功德箱,收集由民衆捐獻的資金。這樣,募集的資金就可償還會首墊付的資金。否則一切耗資都由會首自己承擔,弄不好會首就血本無歸。
進入正月,各種集會便依次展開。正月初一,先是迎春會,也是隴西院的廟會。青蓮及其他各地的百姓來到隴西院中朝拜李白。這一天人山人海,各地小商販和各種小食也在這裡營業;獅燈、龍燈都到太白祠、隴西院、粉竹樓朝賀李白,并到青蓮場上“巡演”。
正月初二正式出獅燈。青蓮獅燈的特點是裝白胡須。獅燈從禹王宮(湖廣會館)出發,沿下街向上,最後到粉竹樓(牛王廟)挨戶朝賀。其時,有的主家在大門口放一碟鹽、一棵青菜、一柄丁耙。其意思是“請燈”二字。獅燈領隊人識得此意,便移開這些東西,進入屋内。獅燈進主家堂屋後,要說四言八句的吉利話、祝賀話。如:“新春佳節獅燈來,祝賀主家大發财。自從獅燈耍過後,祝你健康無病痛,祝你好運接連來。”“獅燈披祥雲,喜氣送進門,今天賀過後,四季都太平。”
有些主家擺陣,要求獅燈破陣,陣又分文陣與武陣:文陣就是猜燈謎,猜中後主家給彩錢(紅包)。燈謎如:“又扁又圓又四方,又黑又白又放光。五湖四海都走過,從未到過好地方。”(謎底:膏藥)“一點周瑜不良,三義劉備關張。口說中原曹操,十萬雄兵難擋,一心殺到西蜀,四面埋伏稱強,目前雄兵不讓,八千子弟投降。”(謎底:繁寫體 );武陣是高難度的雜技表演,如:“觀音坐蓮台”,主家在方桌上豎一卷起來的曬 ,其頂端放一 箕。獅子要沿曬席卷攀上頂端,坐在 箕上;有的擺陣則屬于啞劇表演,如“麒麟送子”、“三娘教子”等等。
正月初九,從火神廟出火龍。火龍用 布作龍身。玩火龍的人上身赤裸,火龍口噴煙火。觀火龍者向火龍噴煙花;正月十五日出彩龍。彩龍是袍哥大爺的,用綢緞做成,做工精細。舞龍者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大爺舞龍頭,老幺舞龍尾。
傳統的中斷與勃興
作為江油青蓮祭祀和紀念李白,并祈求幸福平安的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長壽會,傳說興起是在李白入京供奉翰林時,家鄉人為他修建了翰林府,李白去世後又在翰林府附近修建了太白祠。既然有祠,必然有祭祀活動,即慢慢形成的太白長壽會。後經多次戰亂,太白祠屢次被毀又重建。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重建是清乾隆時期,其時保存下來的隴西院山門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在重建太白祠、隴西院之時,也興起了一次敬頌尊崇李白的祭祀活動。
清乾隆年間社會相對安定,文化昌盛。當時的青蓮作為水陸碼頭是陰平古道上的一個大場鎮,甘陝及平武、北川、青川的山貨、藥材、木材,通過陰平道上的馬幫和通口河(湔江,在青蓮這一段又稱盤江)上的船筏運到青蓮,四川以至外省的手工業品、鹽等要銷往甘陝及川西北山區,也要運經青蓮。
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高潮中,青蓮來了湖南、湖北、廣東、福建等外省人,在青蓮形成了五大會館:湖廣館(禹王宮)、陝西館(武聖宮)、江西(萬壽宮)、福建館(天上宮)、廣東館(南華宮)。這些會館是外地移民聯誼互助之地,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外地人來到太白故裡,和本地人一道崇敬李白。在乾隆這一太平盛世興盛的太白長壽會,至1950年中斷。筆者此前曾訪問過當地的何素華老人,她說:“太白會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我一歲多時随大人趕太白會,因為人山人海,擁擠得很,跟大人失散了,後來被九嶺的養父收留。七歲時再次趕太白會,終于同親生父母團聚。”七八十歲的老人如果還健在都會對太白會有印象。
當地除了長壽會還有與其相關的一些廟會活動,如羅漢洞廟會等。羅漢洞又名珠簾洞,在青蓮鎮東約3裡的珠簾村太華山腳下,這裡有多處天然岩洞,洞内塑有釋迦牟尼、觀音及羅漢像;右邊石洞長年有泉水從洞頂滴下,水質清澈,甘冽可口。羅漢洞後改名天寶寺。 此外,青蓮的李白遺迹如隴西院、太白祠、粉竹樓等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便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改革開放後重建擴建了太白祠、隴西院、粉竹樓等。曆史文化和非遺傳承在這裡交彙發展,特别是近兩年來,當地舉辦的太白長壽會,可視為傳統的再次勃興,且遠近聞名。
祭會傳承:巡遊、彩龍和火龍
太白長壽會,農曆正月十六日為正式會期。過去的傳統會期是在這一天的上午9時開始第一次祭祀遊行,遊行隊伍從火神廟出發,經陝西會館、江西館、名賢祠等處,走遍青蓮場鎮的大街小巷。在遊行隊伍兩邊,由袍哥管事和鄉丁維持治安秩序
遊行隊伍的最前面是兩對牌燈,上書“天下太平”“恭賀新年”“恭喜發财”“國泰民安”等;其次是唢呐隊;接着是用紙紮的8台川劇片段造型;吊燈為紙紮4—6串九連燈;紙觀音;紙财神(騎虎);紙靈官;紙八仙;紙文昌(騎白馬);太白架;川劇鑼鼓隊;銮架半副,金瓜、钺斧、朝天镫、戟各1個;宮扇2把;洞經音樂隊(由當地禮樂會擔任,有笛子、洞蕭、胡琴等管弦樂器);木雕文昌四人大轎;高台8台(一說16台),每個高台上由2個10歲左右的小孩身穿戲裝,扮“太白醉草”“搶傘”“借傘”“鐘馗送妹”“送京娘”等川劇劇目;後接采蓮船、彩龍、火龍、獅燈、高腳獅子等。整個祭祀遊行隊伍約一公裡長。
祭祀遊行隊伍經過之處,每家門口擺香案,置香爐、油燈、供盤,走三四個門面遊行隊伍就會停下來接受人們向太白架、文昌等神像敬香、鳴炮、上油。上午的遊行持續約四小時。上午的活動結束以後,參加太白會的全部人馬到火神廟裡吃齋飯,稍事休息;太白架和木雕文昌像則須擡回文昌宮供奉。
傍晚約7點第二次遊行開始,遊行隊伍與上午不同的是:由小孩組成的8個高台不參加。遊行隊伍由紙高台、彩燈、龍燈、獅燈組成。晚上的火龍特别活躍,煙花閃耀,鞭炮齊鳴,赤膊的舞龍者在火花中翻騰跳躍。至深夜将各種彩燈焚化(一說将那些紙糊财神等拿到火神廟,以待來年來修補、彩畫後繼續利用)。
太白長壽會的參加者不僅有青蓮的民衆,還有青蓮周圍各場鎮和綿陽、安縣、彰明、中壩等地趕到青蓮來朝拜的民衆數萬人。綿陽的龍門、青義、石馬,安縣花 、黃土,江油中壩、彰明、香水等地的龍燈、獅燈也要來參加太白會。
物件傳承:太白架、高台和彩燈
參與籌措本次太白長壽會的譚先生向筆者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因“太白架”朽損,“太白長壽會”停辦數年。近年青蓮建設李白詩歌小鎮,經當地斥巨資,耗時三年,按原貌重新制作,使“太白架”這一重要曆史文物重現于世。太白架是太白會遊行隊伍的核心,也是李白文化的集中體現。
太白架是一座四方七層,高約2.5米的木塔,其構造是将木塔放置在木桌上。木桌1米見方,高約80厘米。四腳為象腿,顯得穩重有力。兩邊各有一根擡扛,便于4人擡起。
傳統的木塔第一層為太白殿,供奉李白木雕坐像,高約40厘米。李白像前有神案、三腳香爐;二層為三皇殿,供奉天、地、人皇(頭頂兩角狀肉突,赤身肩披連綴的樹葉,腰系虎皮裙。應當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三層為佛、道、釋三教教主(釋迦牟尼、李老君、孔子);四層為玉皇殿,其中有玉皇、太白金星、四大天王、二郎神、哪吒、二十八星宿;五層為太乙殿,供奉太乙真人、六丁六甲、十二生肖;六層為三星殿,供福、祿、壽三星;七層為魁星點鬥。另一說法是:第二至六層表現李白生平故事:分别有“賜羹”“醉寫”“觀瀑”“獨酌”等幾組木雕。第一層、第七層與遊顯煜回憶相同。
傳統的太白木塔用香樟木或楠木制成。紅漆刷金,莊重輝煌,在太陽照射下金光燦爛。木塔雕刻精細。門窗皆可開關,打開門窗後可以清楚看到其中的木雕像。塔上的飛檐翹角、鬥拱、柱、枋、梁、檩,一絲不苟。每層塔外有走廊、欄杆。柱上雕刻蟠龍。天花闆上有太極圖、八卦及蝙蝠、牡丹等吉祥圖案。脊上有仙人、神獸。翹角下有風鈴。每層塔内有樓梯。上百個木雕像個個栩栩如生。整個太白架猶如細緻的木塔建築模型,表現了民間藝人巧奪天工的精湛工藝。它既是一件精美的木雕工藝品,又凝聚着故裡人民對李白的一片深情。
祭會中的高台或稱高台戲,将川劇或民間傳說的片段定格于高台之上,用4人擡起遊行。高台的精妙處是上面的小孩踩在下面的小孩道具上,如“白蛇”踩在“許仙”打的傘上。“李白”的靴子踩在“高力士”的手上。其實是内中用鋼筋支撐,用白布拴住上面小孩的腰部,外面穿上戲服,掩蔽鋼筋支架的痕迹。每台由四個壯漢擡着,前面有人拿着用紅布裹的T形撐杆,在高台停放時,高台上面的小孩可扶住撐杆,暫時休息;旁邊有人撐着用綢緞紮成的五彩傘,為高台遮陽擋風雨。
傳言上了高台的小孩可以免去災難病痛,遊行後還會得紅包。因此青蓮的小孩會争着上高台扮戲。過去,青蓮的高台在太白會停辦後也中止,不過江油青林口的高台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舉辦,一直延續至今,并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彩燈則以九連燈最為突出。九個燈串為一組。題材有青獅、白象、飛鳥、魚蝦、花卉、水果、蔬菜等。燈的組成含有祈福的寓意。如魚、荷花、蓮藕,含“連年有餘”之意。這些高台和彩燈紮得栩栩如生,如“太白醉寫”把李白蔑視權貴和高力士狼狽不堪的神态表現得活靈活現。紙紮高台和彩燈由青蓮的遊家紙合鋪制作,遊家也是青蓮彩燈制作的傳承人。從祭會到物件,青蓮鎮的長壽會在傳承發展上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新路。
(來源:四川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