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否定批判憋回去:
當我們說:「不準哭!」「不要鬧了!」「你又亂丢東西!」「怎麼那麼皮!」我們心裡可能是想糾正孩子此刻的行為,但孩子心裡接收到的是「媽咪不喜歡我,媽咪在否定我」長期下來很容易導緻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低落,甚至覺得不被愛,長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我們能做的,就是戒掉一時的嘴快。
2、描述情境、命名情緒:
幫助孩子表達,減少無助感,并用語言描述情緒,同理他的感受,前面我們說過,孩子哭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我們這時候就可以先幫助他(也是在示範)描述現在的情境以及他的情緒,一方面可以減少孩子的無助感(因為他知道你接收到他想表達的意思了),另一方面也藉由同理孩子的感受,來安撫他當下的心情。
3、陪伴孩子找情緒出口:
憋住的情緒,可能長成暴力/自卑,不如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宣洩,東方含蓄的文化很少教我們如何處理負面情緒,隻規定「不能表現出來」,不能哭、不能生氣、不能軟弱。我們從小被這樣教育到大,很自然也會拿這一套來規範孩子,但其實,沒有被表達或釋放出來的情緒,憋在心中很容易「内傷」,甚至默默長成暴力或自卑。
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給孩子久一點時間,陪在他身邊,讓他知道他可以安心的宣洩情緒,是很好的幫助,也是珍貴的教育機會。難過的時候,可以這樣說:「如果難過就先哭一下,媽媽陪着你」,生氣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種安全發洩的建議:「生氣的話可以槌這個枕頭,發洩一下」。
4、教孩子下次如何表達:
擁抱、深呼吸幫助孩子平靜,讓孩子知道用說的比用哭的有效,等孩子發洩得差不多,我們可以擁抱他、和他一起做深呼吸,前面說「千萬别在孩子情緒失控時說教」。
當孩子平靜下來後,才能真的聽進去你說的話,這個時候要做的不是指責或檢讨他剛才的行為,而是溫和且堅定的告訴他:「剛剛媽咪不知道你要什麼,因為你一直哭,媽咪聽不懂。下次你可以這樣說」透過一次次教導孩子正确表達,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清楚說出自己的需求,比起哭鬧還要能達到目的。
5、提供孩子新的選擇:
用正向叙述取代否定句,給孩子「選擇」,而非命令,如果隻講否定句(不要拿剪刀!不準畫在牆上!),孩子反而會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可能會繼續原本的行為),這時候我們可以改說正向的叙述,再加上一個「選擇」,給孩子一些自主性和空間,有時候孩子喜歡唱反調,所以比起命令句,給孩子兩個選擇,他們反而會真的從兩者之中做一個選擇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