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需不需要進行文言文的系統學習?一些字詞,有沒有必要解得過細?古詩文中的一些字的讀音該如何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日前對統編語文八年級教學上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答疑。
典型問題:需不需要進行文言文的系統學習?教材中文言詩文教學要求較高,但文言詩文教學比較耗時,究竟教到什麼程度為好?背誦的要求該怎麼掌握?
回答: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剛開始集中學習文言詩文,還遠遠談不上系統學習,在整個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的主要任務都是強化語感,豐富積累,在此基礎上适當梳理總結,使學生獲得一些理性認識即可。具體來說,不妨聽聽王力、張壽康、張必锟三位先生的觀點:
我們知道,語言有三個要素,就是語音、語法、詞彙。那麼,我們學習古代漢語,這三個方面,哪方面最重要呢?應該說是詞彙最重要。我們讀古書,因為不懂古代語法而讀不懂,這種情況是很少的。所以語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不是太重要的。至于語音方面,更不那麼重要了。(王力《關于古代漢語的學習和教學》)
詞義的變化發展,古今詞義不同是文言文詞語教學的重點。其次則是文言虛詞。講文言虛詞也不可面面俱到,每堂課應有重點。(張壽康《文言文教學的幾個問題》)
初中階段屬于積累感性材料的階段,其任務是為養成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做好應有的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熟讀、背誦”二三十篇文言文。必須克服“畢其功于一役”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有這種想法,主觀上操之過急,就會在教學實踐中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盲目地加深講解的内容,例如硬是把一些艱深的“規律”(其中多數是詞法和句法的概念)灌輸給剛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以為學生記住了它們就必定能用來解決閱讀中所遇到的困難。這其實是辦不到的,因為所謂語言規律就其本質來說,都是在千百次的重複應用中自發形成的,沒有足夠的感性材料做基礎,就很難理解,即便一時理解了,也不見得就能用上。文言作為一種書面語體,它的這個特點尤其明顯。(張必锟《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和教材的修訂》)
老師們之所以覺得文言文教學很耗時間,很可能與教學中過于強調“字字落實”,總是希望“畢其功于一役”,講得過深過細有關。
因此,文言文教學不要追求系統性,而是要以熟悉文言文語言特點、适當積累為基本指向,以誦讀為主要方法,以形成語感、把握實詞為重點。教學中要在解通文意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領會文言之美,了解古人的胸襟和智慧;不宜過分追求“字字落實”,更不宜過度關注詞性、句式等文言語法内容。
具體來說,有一些字詞,沒有必要解得過細。如:
①有老師問:《三峽》中“至于夏水襄陵”的“至”“于”各作何解?其實這裡的“至于”與現代漢語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另提一事,沒有必要專門解釋,更不必拆開解釋。
②有老師問:《三峽》中“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的“以”究竟怎麼理解?其實這裡的“以”有兩種常見解釋,一個是理解為“此、這”,一個是理解為通“似”。這兩個解釋都是不常見的,對句意理解的影響也不大,學生了解之後,對未來的淺近文言文閱讀價值有限,因此,隻要大緻了解“不以疾也”的意思就行了。
③有老師問:《三峽》中“或王命急宣”的“或”,該理解為“有時”還是“倘若”?其實這兩個理解的差别并不大,對學生來說不必求之過深。對老師來說,“有時”說明是确有其事,“倘若”則更強調假設(也未必就沒有其事)。在郦道元生活的時候,控制長江流域的南方政權,首都在長江下遊,宣達君命,按照一般之理當從江陵往白帝,因此以解為“倘若”為宜。
不僅字詞,有時文意的理解也不必求之過深。有老師問:《孟子》的三章看似沒有關系,既然放在一起了,那麼肯定有内部聯系,隻是找不到?怎麼樣才能找到聯系?其實仔細看教材中設計的學習任務就會發現,這三個短章作為《孟子》中的名篇,放在這裡是呈現孟子的三個重要觀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讓學生了解這些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極大影響的觀點,有助于修身養性。三個短章之間未必有很深的内部聯系,如果說有,也不必在這裡深挖。
當然,有一些字詞解釋,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也不妨稍加引申。
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中“蓋竹柏影也”的“蓋”,解釋為“原來”或“大概”,字面上都可以通,但前者意味着刻意探尋,後者意味着随意言之,也就是蘇轼所說的“望南山”和“見南山”。在一個自己經常來的地方,在月色中玩味落寞而曠達的心境時,取哪一種理解更好,可以讓學生讨論。
古詩文中的一些字的讀音,簡要回答如下:
1.書中多次出現的“騎”,最先出現應在七下《木蘭詩》,應該讀作“qí”。《現代漢語詞典》标注,有些義項“舊讀‘jì’”,但在現代漢語中可以都讀“qí”。《漢語大字典》隻标“qí”一個音,《漢語大字典》“jì”音下隻有一個姓氏義項,其他義項都讀“qí”。
2.“猿鳴三聲淚沾裳”中“裳”的讀音,《現代漢語詞典》除了一個隻在“衣裳”中出現的輕聲“shang”外,隻有“cháng”一個讀音,應該讀作“cháng”。《漢語大字典》也隻有一個讀音“cháng”。但是要注意的是,這裡“裳”的意思不是“下衣”,而是“泛指衣服”(《漢語大字典》義項2,例句即課文句子),因為淚水隻打濕下衣不合情理。《現代漢語詞典》把“裳”隻解釋為“下衣”,是将詞義縮小了。
3.“渾欲不勝簪”中“勝”的讀音,應該讀第四聲。《現代漢語詞典》解為“能承擔,承受”時讀第四聲,又标注有舊讀音為第一聲。《漢語大詞典》解為“能承擔,承受”時直接标第四聲,《漢語大字典》“勝”隻标一個讀音,就是第四聲。
4.“松枝一何勁”中“勁”,讀後鼻音“jìng”。《現代漢語詞典》區分得很清楚,作“剛勁有力”講時讀後鼻音。《漢語大詞典》的區分相同。“勁”這個多音字出現在小學二年級上冊教材,詩作賞析中明确給出了“剛勁”的解釋,讀音是不難弄清的。
以上這些讀音,按照現代漢語的常見讀音讀即可。
5.“空乏其身”中的“空”,應該按教材标音讀第四聲。《現代漢語詞典》的區分很清楚,“空乏”作“空洞乏味”講,“空”讀一聲;作“貧窮”将,“空”讀四聲。《漢語大詞典》的區分也是這樣的。
6.“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應該按教材标音讀“zēng”。“曾”在這裡與否定詞“不”連用,表示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竟然”,也可譯為“連……都……”。“曾”讀cénɡ時作為副詞,主要意思是“曾經”。具體可以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
♦
來源/光明日報(記者:靳曉燕 圖片:新華網)
審核/志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