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正緒
編輯 / 柳條
出品 / 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本文經王正緒教授 授權轉載
跑馬牛人的PB(personal best-個人最好成績)目标,都講能進3,即跑進3小時,業餘跑馬的人,能跑進3小時,或者哪怕跑近3小時,如跑出3小時2分、3小時5分、3小時8分的成績,在跑友圈都一定是大神級的存在了。
我一向的目标沒那麼高。我覺得能跑出330的段位,即3小時30分或30多分(33x)就可以了。
我計算,要跑到33x,一定要按5分鐘的配速跑完全程馬拉松。我平時跑長距離,一般都不考慮配速,憑着感覺跑——可以說是完全是純天然地跑。純天然的跑法,跑半馬問題不大,而且中程跑嗨起來還有可能配速提得很高。但是,我總覺得要按5分鐘的配速跑完全馬,還是有點難(雖然我跑10K時配速肯定可以跑到4'30的配速)。
這麼純天然地玩馬拉松玩了近10年後,近年來逐漸整了些稍微專業一點的訓練手段,于是PB的提高成為可能。2018年春季代表複旦大學參加與漢堡大學的文化交流活動,參加當年的漢堡馬拉松。這一次跑出了4小時02分,算是近年來少有的一個近4的成績,脫離了前些年純天然跑馬拉松在4小時30左右徘徊的尴尬。
在這種情況下,2019年我決定沖擊3:3X的PB,并将日子選在秋季。
國内的馬拉松賽事,可以分為春、秋兩個賽季。3月至5月底,各地有一大撥賽事。六月以後,天氣熱了,賽事也相對少了。9月開始直到11月底,是另一撥主要賽事,而深南方的廣東、廣西等地,賽事可以一直安排到12月。
上海馬拉松是每年11月中旬或下旬。從夏天結束、生活重回正軌的九月初起,到十一月中下旬,正好有10個星期左右的準備時間,正是認真執行一套訓練方案跑出一個好結果所需要的時間。
沖擊PB的所需要的第一個基本的認識:給自己留出10-12個星期的時間
這就是每位跑友沖擊PB的所需要的第一個基本的認識——給自己留出10-12個星期的時間:
- 以秋天為例,如果你九月份才能開始系統性地準備和訓練,那麼報一個11月中下旬的賽事正合适,稍晚點也可以。
- 如果你想在春天某個賽事沖擊PB,那考慮到2月底3月初才能開始系統性地準備,那麼選一個5月中下旬的賽事比較合适。
每年上海馬拉松的報名是要抽簽的。想跑上馬沖刺PB,但是報名報不上怎麼辦?
我的方案是在報名上馬、等待抽簽的時候,同時報上一個與上馬同一天或相鄰一兩周的賽事。如果上馬中簽,就跑上馬。反之,長三角一帶同一天或前後一兩周,也有很多賽事可以替代。
沖擊PB需要的第二個基本認識:PB不是跑出來的,是制造出來的留夠10周的準備時間以後,這個賽季的PB就是一個“制造”出來的過程。這是沖擊PB需要的第二個基本認識——PB不是跑出來的,實際上也不是“沖擊”出來的,是制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用10周的時間,按照正确、合理的訓練計劃,按部就班地做完10周的計劃,到時候按照所需要的配速跑完42.195公裡,PB就制造出來了。
所以,制造PB的過程,不是比賽那天的3小時30分或4小時,而是從9月初開始到比賽前的那十周或十餘周時間。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去用好這十周的時間,把訓練計劃按部就班的完成就可以了。
比如,我的目标是制造3:30的PB。這個,隻需要按500(五分整)的配速,就可以達到。在網上或像《跑步聖經》之類的書中,可以找到就每一個PB目标安排的十周訓練計劃。
我有此前跑過4小時左右的PB的經驗,同時知道自己10公裡可以按4分半的配速跑完,半馬可以按5分整的配速跑完的。我看到書裡3:30成績跑完全馬的十周準備方案就覺得,我是可以做到的。
這樣的10周訓練計劃,仔細一看,其實原理也很簡單。作者一般都會告訴你,馬拉松的成績沒有别的原因,就是靠時間累積出來的跑步裡程帶來的。
跑友們嘴裡另外一個常用的詞彙是“跑量”,就是指的這個。每周你跑多少公裡、每個月跑多少公裡,直接決定了你跑全馬、半馬時候的成績。
PB的第三個基本認識——跑量
10周的準備階段中,每周攢夠足夠的跑量,就是你制造PB的基本方法。這是制造PB的第三個基本認識——跑量。
書上和教練給的訓練方案,也很簡單:每周跑(訓練)四天:周二、周四、周五、周日。這四天的節奏也很簡單。
周二跑間歇跑,也就是所謂的“馬拉松跑”,基本原則就是按你要的PB的配速,跑短距離。比如,你的目标PB是3小時30分,你需要的配速是500(五分整),那你周二基本就是按5分的配速,跑幾個2000米、或幾個1000米,或5000米。可以跑3個兩千米,中間休息一兩分鐘。也可以跑5個1000米,中間也适當休息。也可跑一兩個5000米,中間适當休息。
周四一般就是放松跑一個10-15K的距離。你的PB配速是5的話,周四放松跑就按6的配速就可以。
周五或周六,可以跑一個十公裡,比周四的配速快一點。
周日則是固定的長距離,傳說中的LSD(longer slower distance)。按6左右的配速,跑20K以上的距離。頭兩三周跑20K,第四周以後争取跑到30K以上。
每周基本就是這樣的節奏,堅持十周就可以了。偶爾周日來個十公裡比賽或半馬比賽,以賽代練,效果很好。
具體執行起來,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在頭一兩周時,由于擔心能力不足,容易訓練過量——訓練要求按5分配速跑間歇跑,我容易跑成4'30的配速;要求跑4'30的配速,我容易跑成4'15,等等。
慢慢地,我發現我的優勢是速度,長距離(跑量)偏弱。周日的長距離往往完不成,要求跑20k的時候,可能跑15K就結束了。實際上,整個十周之中,我隻跑過1-2次30K以上的距離,當然主要是因為跑長距離需要的時間太多,我拿不出來。
頭幾周因為上面說的急切的心情,訓練過量,一度造成腳底磨出水泡,反而影響了訓練。到了中間3-5周,訓練逐漸穩定下來,信心也增加。但是,這時候又出現了新的挑戰,每周堅持,每周四次的訓練,容易帶來疲倦、厭倦。有跑友一起訓練很重要,有家人的支持很重要。
為了保持訓練的興趣,在訓練中自己找變化(hua yang)也很重要。可以變換訓練的地點——比如換某天在邯鄲校區訓練、某天在江灣校區、某天在大公園裡;變換訓練的路線——有時候用田徑場、有時候用馬路、有時候用校園裡不同的路線,有時候又結合起來比如在田徑場跑前5K,到馬路上跑5K,再回到田徑場跑2K之類。
這十周的挑戰,還包括對工作、生活和其它運動的節奏的調整。對我來說,最難的是這十周因為要完成這些訓練,我打排球、羽毛球、踢足球的時間隻好忍痛割愛了。
應對準備過程中的不确定性
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出差。這次準備過程中我都沒有出差,但是在比賽前的第三周,卻趕上去孟加拉和尼泊爾調研10天。回來之後,過了一周,即正好在比賽前的一周,又需要去巴基斯坦。去巴基斯坦正好周二出發,周六早上回到國内,而第二天(周日)就要比賽。
出差會很嚴重地打亂準備的過程。因為這最後三周的出差,我在比賽前把PB的目标從3:30降到3:40。比賽過程中也一直很擔心因為最後幾周的訓練完整度不夠,自己完不成原定的計劃。
在比賽前的最後一個周日,我按5分配速跑了26公裡。這樣我就基本有了信心,并定下了實際比賽時的方案。我準備用5'00的配速跑完前面的30k,而餘下的12k,我就準備降速完成了。
這樣的話,如果後面12K跑得不算太差,那麼最後成績應該在340左右。如果最後12K根本跑不起來,那麼能夠350左右完成,我也就認了。
周五晚上從巴基斯坦坐夜班飛機回國,周六一早到北京、随後轉機到上海。從虹橋機場步行到虹橋火車站,一個多小時後到了蘇州。以一個馬拉松老炮的經驗和熟悉,辦完了取包、吃晚飯、準備補給、預備第二天早上前往發槍地點的等等事宜後,定下鬧鐘睡去。
最終比賽的過程無法細說了,跑一個完整馬拉松的過程總是充滿各種愉悅和艱辛。過了終點後,幾十秒内手機收到了完賽成績,3:40的PB制造出來了。
最簡單的結論是,全馬要保持4小時以下的成績的話,其實也很簡單,隻需每周保持一定跑量就好。每周做至少一次5分配速的間歇跑,每周完成一次15k或以上的距離,再加一次周末的20K或20 。這個量其實不算大,還留下足夠的時間可以打一兩次排球、羽毛球或踢一次足球。
當然,一般情況下是沒有這麼多時間的,但是每年上下半年各有10周這樣來安排,兩次全馬就可以以相對看得過的成績跑下來了。
到這裡,來跑步打卡,來評論跑圈,來學習跑步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