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2023騰訊多少員工
2023騰訊多少員工
更新时间:2024-11-26 17:49:16

遊戲業務繼續經曆低迷,近期有回暖的迹象,但帶騰訊去到下一個未來的船票,可能不是遊戲

2023騰訊多少員工(騰訊裁員範圍擴大)1

圖/IC

文|《财經》記者 劉以秦

編輯|謝麗容

騰訊正在進行新一輪裁員。

多位不同業務線的騰訊人士告訴《财經十一人》,目前大部分的事業群都在裁員,包括騰訊雲、遊戲業務、廣告業務、内容業務等,投資部門暫未裁員。其中騰訊遊戲業務人士稱,裁員比例大約是10%。今年3月,騰訊CSIG業務就已經裁過一輪,比例大約是15%。

對于各個業務線的裁員情況,騰訊相關負責人告訴《财經十一人》,暫無回應。

2021年末開始,不少互聯網公司都在陸續裁員,一部分是互聯網公司每年年末的正常人員調整,淘汰業績不達标的,補充新鮮血液;另一部分原因是互聯網公司們早年都因激烈競争選擇大規模擴張,人員臃腫,再加上互聯網行業的增速放緩,到了要“瘦身過冬”的時刻了。

在其他互聯網公司陸續裁員的2021年四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騰訊依然保持了人員增長。财報顯示,2021年12月31日,騰訊共擁有11.27萬名員工,到2022年3月31日,員工數量為11.62萬。

5月18日,騰訊發布了2022财年一季度業績,騰訊一季度淨利潤(Non-IFRS)255.5億元,同比下跌23%。騰訊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淨利潤下滑。不僅如此,騰訊一季度營收1354.7億元,與去年一季度持平,較2021年四季度環比下滑6%,是騰訊首次單季度營收環比下滑。

财報中,騰訊提到,利潤下跌主要由于成本及開支上漲程度快于收入,以及聯營公司所作淨貢獻由盈利轉為虧損所緻,例如網絡廣告收入180億元,下降16%;社交及其他廣告業務下降15%,媒體廣告業務下降27%。

成本方面,今年一季度,騰訊“一般及行政開支” ,同比上漲41%,主要是股份酬金開支增加、研發開支以及雇員成本增加等原因所緻。

騰訊同樣遭遇外部環境的壓力,同時,騰訊還在持續地進行業務轉型,發展重心從ToC轉向ToB。2019年到2021年,是騰訊ToB業務的起步階段,經過3年的發展,目前ToB業務已經成為騰訊的主要增長引擎,并且即将成為最主要的營收貢獻業務。

騰訊正處于一次新的換檔期,陣痛不可避免。

“減脂增肌”

此前騰訊主要裁員業務線是PCG(平台和内容事業群)和CSIG(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一位騰訊遊戲業務人士表示,現在遊戲業務也開始裁員了,比例是10%。該人士稱,此前已經“軟性勸退”過一輪,這一次是硬性裁員。

一位騰訊雲人士提到,今年3月他所在的部門就開始裁員,“因為虧損嚴重,需要盡快盈利”,接下來還會有新的裁員計劃,具體還要再裁多少人,他不得而知。

5月19日,騰訊宣布對PCG旗下的騰訊體育業務進行調整,包括籃球運營中心、足球運營中心以及大項目運營中心在内的6個小組被裁撤。

相比大多數裁員的互聯網公司,騰訊給出的賠償條件相對較好,但不同業務的标準不一樣。前述騰訊雲人士稱,會給“N 3”賠償,或是給2個月的時間去找工作,再賠償“N 1”。騰訊遊戲人士稱,裁員賠償是“N 1”。

幾乎所有騰訊人士都提到,裁員的原因是業績壓力大,需要降成本。

騰訊财報中提到,網絡廣告“市場低迷,環境艱難”,雲與其他企業服務正在“主動縮減虧損業務”。騰訊在一季度實施了成本控制措施,并調整了部分非核心業務,有助于公司在未來實現更優化的成本結構。

裁員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多位騰訊人士提到,這次裁員沒有非常明确的标準,有一些是因為業績較低被裁,還有一些績效不算低的也被裁了。“優先裁可替代性高同時收入又比較高的人”,其中一位騰訊人士表示。

另一位CSIG人士提到,他所在的部門有裁員,同時也在招人,他認為這是在優化團隊結構,“減脂增肌”,而非單純的降成本。

今年3月,騰訊總裁劉熾平提到,目前互聯網行業正在遭遇結構性挑戰和改變,騰訊也在主動進行調整,尤其是對營銷成本,運營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優化,騰訊對虧損業務進行了成本優化的動作,同時也會持續引入科技人才和優秀畢業生,預計2022年人員仍然會增長。

多位資本市場人士提到,騰訊今年一季度的财報表現不佳,需要盡快提升淨利潤水平,來挽回股價下跌的趨勢。騰訊淨利潤連續三個季度下滑,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自身業務結構調整帶來的轉型陣痛。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遊戲市場已經進入增長瓶頸期,中國遊戲産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遊戲用戶規模僅同比增長0.2%,遊戲市場銷售收入增長6.4%,增幅同步收縮15%。網絡廣告業務的主要客戶來自教育、房地産、金融、互聯網等行業,這些行業在過去1年廣告需求量都有明顯下降。這些行業同時也是雲服務的重要客戶,客戶收入減少,連帶着雲服務也受影響。

此外,騰訊财報中還提到,今年3月,受疫情影響,交通出行、餐飲服務及服裝類支付金額減少,影響到了騰訊的金融支付業務。

從騰訊自身來看,遊戲業務在《王者榮耀》之後,一直未能推出新的爆款遊戲,《和平精英》、《英雄聯盟》手遊都在短期火熱之後,收入出現下滑。

騰訊發布一季度财報後,5月19日,騰訊股價下跌6.5%,5月20日下跌2.3%,目前最新股價為348港币,市值為2.87萬億元,較市值最高點跌去47%。2021年1月,騰訊股價最高點時達到每股656港币,此後一路下滑。

轉型關鍵期

今年一季度,遊戲依然是騰訊營收占比最大的業務,遊戲業務直接收入是436億元,手遊與端遊增值服務總額是524億元,環比均有所增長。

2021年7月至今年4月,中國遊戲版号停發近9個月。4月11日,版号恢複發放,但首批發放名單中未有騰訊的遊戲。一季度财報會議上,劉熾平表示,對于版号的恢複發放非常滿意,未來包括騰訊在内的公司也會陸續拿到新的版号,會有更多遊戲産品發布。

5月17日,騰訊上線了一款新射擊類手遊《Apex》,由騰訊光子工作室與重生工作室聯合開發。上線前,官網預注冊玩家已經超過1600萬。射擊類遊戲用戶覆蓋面較大,這款遊戲是基于已經大火的端遊IP,手遊數據平台Sensor Tower數據顯示,上線第二天,這款手遊在包括德國、印度、日本、英國和美國等60個國家和地區的App Store中遊戲下載量排名第一。

此外,在内容業務上,騰訊目前最重要的戰略級産品是視頻号。财報中提到,視頻号直播的服務收入有所增長,但大部分被遊戲直播和音樂直播收入減少抵消。

為了降低遊戲直播業務對整體内容業務的影響,騰訊旗下的移動電競内容平台企鵝電競在4月7日發布公告稱,停止新用戶注冊、新主播及新公會入駐,關閉充值,6月7日,企鵝電競相關産品的所有功能将停止。與此同時,自去年底開始,視頻号開始對外招募遊戲公會,發布《視頻号英雄聯盟手遊主播招募令》,騰訊在去年四季度财報中還提到,“我們相信視頻号将會提供重要的商業化機會,包括短視頻流廣告、直播打賞及直播電商。”

今年遊戲直播平台均在裁員,一位遊戲直播行業人士告訴《财經十一人》,遊戲直播本身其實是個虧本生意,相比娛樂直播,遊戲直播互動性較低,用戶打賞頻次較低;同時又對帶寬、畫質要求更高,“遊戲主播甚至無法保證自己的内容出産能力,因為很多時候一局遊戲精不精彩還要看隊友和對手。”

他認為,騰訊關閉企鵝電競是合理的選擇,直播業務可以為遊戲業務導流,但是騰訊不缺能夠導流的直播平台,不需要自己再做一個。

遊戲業務有了正在恢複的迹象,内容業務瘦身聚焦,但決定騰訊未來發展的是ToB業務。

ToB業務已經是騰訊的主要增長引擎。騰訊财報中将收入分為四大塊,分别是增值服務(包括遊戲和社交網絡業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其他收入。

這四項業務中,今年一季度,隻有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保持相對明顯地增長——收入428億元,占總營收32%,同比增長9.6%。增值服務收入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遊戲業務單季度收入436億元,包括國内市場收入330億元,同比下降1%;國際市場收入106億元,同比增長4%。網絡廣告收入同比下滑17.6%。

過去3年,騰訊一直在調整業務結構和發展方向,重心從ToC轉向ToB。騰訊财報也提到,騰訊正在主動調整收入結構,在視頻雲、網絡安全等PaaS領域加大資源投入。ToB業務收入占比從2019年一季度的25.5%提升至今年的32%。

騰訊雲業務早期在服務大型政企客戶時,更像是集成商的身份,提供的總包中有大量與自研無關的産品和服務。目前騰訊雲為了讓業務“持續健康發展”,已經開始轉讓非自研産品和服務。

“ToB業務的本質還是産品說話,這也是在倒逼産品團隊提升研發能力。”前述騰訊雲人士說道,“這樣的轉型不會很快看到效果,接下來一段時間的财務數字也不會很好看,但是方向是正确的。”

企業數字化是大勢所趨,2021年時,騰訊雲就制定了在2022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标,加大對PaaS(平台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等高毛利業務的投入。第三方研究機構Gartner最新報告稱,在全球企業級軟件之中,CPaaS(通信平台即服務)市場增速最快,到2025年将保持30%左右的複合年增長率,2021年,騰訊在中國CPaaS收入計算排名第一。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