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風俗活動有很多,踏青就是其中的一個,每年清明節的時候,踏青的人是比較多的,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清明節踏青的寓意,清明節踏青的由來。
清明節踏青的寓意
1、改善血液循環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郊野春遊,做些輕微活動,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和筋腱的活力,靈活百駭,使氣血運轉,冠狀動脈血循環得到改善,是強心最佳法。
2、按摩人體髒器
清明時節,芳草萋萋,心戀崎岖,信步閑遊,全身都會受到震蕩,這種震蕩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現沉澱物,加速裡面渣滓的散退;有節奏的步行,低頻、适度的顫動,對内髒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3、調整人體代謝
清明時節,春和景明,大地綠遍,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
清明節踏青的由來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内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随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并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蕩秋千、放風筝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中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中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