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一碗熱氣騰騰的玉米圪糁成為了澤州人每家必不可少的佳肴。
用鍋燒開水,舀半碗玉米糁,放一點堿,把碗揚得高高的,邊往鍋裡倒糁子,邊用勺子攪動,一下兩下三下,不能停下。
母親說玉米圪糁是她們那一代人重要的口糧,五六十年代鬧過饑荒以後,“吃飽”成了人們的大難題。
母親那時候在上學,她回憶,若大的一口鍋,金燦燦的玉米糁熬制得油亮油亮的,燒飯師傅站在鍋旁拿一個大鐵勺,鍋旁擠滿了學生,鬧哄哄的擠來擠去,大師傅一勺就能倒三碗飯,洋瓷碗裡玉米糁香味撲鼻,就一點從家裡帶來的鹹菜,筷子一挑就是一塊,遞到嘴裡香甜的氣息充斥着整個味蕾,那個滿足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那一代的人就是在這種味道中漸漸長大……
随着時代的變遷,我們這代人再也沒有為吃飯發過愁,但是冬天熬玉米圪糁的習慣卻在我家裡沒有變過,有時候會放點紅薯,有時候放點黃豆,一下一下攪拌着,父母的關愛也随着這攪拌聲彌漫開來。
在母親沒有生病之前一直是她在燒飯,她講,玉米糁一定要用澤州當地并且是當年新收的玉米,因為澤州氣候的原因,玉米的生長期短,晝夜溫差大,所以糖分和澱粉的含量高,熬制的玉米糁才能香醇可口。
玉米糁講究的是七分攪,三分熬,燒玉米糁的勺子不能夠停下,因為怕有小疙瘩,一定要用小火去熬,我就是在這樣的攪拌聲中感受着母親的愛……
如今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早餐也被牛奶、豆漿、灌裝八寶粥等速食代替了,然而不知道是遺傳還是什麼原因,我的孩子也偏愛這濃郁的玉米糁稀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早早就咿呀着背起了他并不懂的唐詩,我學着母親的樣子,高高地揚起碗,一下兩下地攪動着鍋,就着鹹菜,三代人熱鬧地喝着玉米圪糁,談論着各自不同的趣事。一碗玉米糁,傳揚三代情,我不知道我的孫兒會不會也愛喝這澤州玉米糁熬制的稀飯,但是我們的情分會一輩一輩傳下去。
來源:澤州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