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筆書寫是将原本在主用字體中各自獨立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筆形或部件連起來書寫。這是草書有别于其他字體的一個最典型的特征。我們這裡重點講一下筆形之間的連寫。
為了書寫的快捷,草書常常将主用字體獨立的筆形連成一筆寫出來。可想而知,一次性寫出的長筆形所耗用的時間一定比分别寫出幾個獨立的短筆形少很多。正因為如此,我們猜測,筆形之間的連寫也應該是人們最初對主用字體進行草化處理時最先想到的方式之一。
草書中筆形之間的連寫可細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按主用字體的正常筆順将幾個筆形順路連起來書寫。
衆所周知,同古文字相比,今文字在書寫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個字實現的先後順序。主用字體是這樣的,變異字體由于筆形之間聯系的緊密以及筆形末端經常有清楚的顯示走向的鋒芒等緣故,這種筆形實現的先後順序就更加明顯。所以拿草書同其所依附的主用字體相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草書的連寫到底是不是按主用字體的筆順完成的。
第二,有時為了能方便連寫或将盡可能多的筆形連起來,草書還要改變主用字體的筆順。
我們發現,諸如“田”“目”“四”一類的帶封閉外框的整字或部件的書寫在草書中有規律可循:其外框經常要改變筆順連起來書寫,一般是将左豎同下橫首先連起來書寫。
很明顯,無論這個框處于什麼位置,隻要它出現了,筆順基本上都要發生改變。無疑,這種改變提高了書寫速度。我們還發現,帶有“寶字蓋”的字往往要改變筆順:
草書在改變筆順的連寫中,有一個“以豎畫統領其他筆畫”的規律:當主用字體的某一個字或部件是由一個貫穿其中的豎畫配合其他筆形(至少有一個橫畫)組成時,其草書筆形間的連寫經常要改變筆順,一般是将豎畫提前寫出來(一般是第二筆),然後再寫餘下的筆形。例如: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草書中改變筆順的連寫所包含的情況非常豐富。當然,無論如何複雜,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最佳路線。
第三,改變行筆走向。
秦永龍先生認為:“隸書的形成不僅豐富了漢字的筆形形态,而且形成了不同筆形相應具有固定走向的規律,這就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右上到左下,從左上到右下的‘米’字型筆形走向的基本定式,極大地方便了書寫。”(見《漢字書寫漫談》)
正是由于隸書、楷書筆形已經具有了順應人右手執筆的生理特點以及毛筆的物理特點的固定的走向,所以通過草書同主用字體字形的對比我們便很容易發現有些筆形到了草書中改變了行筆的走向。
例如:草書雖然有時表面上改變了隸書、楷書“米”字型的筆形走向,但這種改變并沒有給書寫帶來不便,因為改變後的筆形基本都是圓轉的撇,而且是沿順時針方向與其他筆形相連的。順時針方向行筆對于右手執筆書寫的習慣以及毛筆的物理性能來說都是非常順當的。
第四,草書為了便于連寫,還經常改變筆形間的交接狀态。
例如:
第五,為了連寫順當,草書還有分割重組的現象。
即個别字形将主用字體中的某個筆形或部件分割切斷後再重新組合連筆書寫。例如:
其中,“天”的撇畫分割後與其他筆形重新組合,“惠”把中豎分割開來後再與左豎重新組合,“我”是對主用字體的寫法進行分割重組再改變筆順連寫。
這三個字都是分割筆形的例子,“辯”則是分割部件的例字。“辯”本是一個左中右結構的字,包括三個部件,而其草書字形先将三個部件最上面的點切出來連了起來,其餘的部分則基本按順時針方向連了起來。
以上就是草書筆形間連筆書寫的幾種情況。總的來看,無論是哪種情況,最後的路線雖然不見得是最短的,但一定是最順當的。而且,從以上字例可以看出,筆形之間連筆書寫的幾種情況往往同時體現在一個草書字形中,也就是說,為了連寫的順當,它們往往是同時發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