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與社會關系的理論
(一)教育獨立論
1.代表人物:蔡元培
2.主要觀點:(1)教育脫離宗教而獨立;(2)教育行政獨立;(3)教育内容獨立;(4)教育思想獨立;(5)教育經費獨立
3.基本評價:
該理論要求教育獨立宗教,脫離政治而獨立,主張教育完全交給教育家舉辦,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在當時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二)人力資本理論
1.代表人物:舒爾茨
2.主要觀點:
(1)總體資本可以分為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2)人力資本的形成主要靠教育,教育不但是一種消費獲得,也是一種投資活動,短期不明顯,要經過長期發展;(3)人力資本的收益大于物力資本的收益,舒爾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33%。
3.基本評價:人力資本理論突破了傳統理論中的資本隻有物質資本的束縛,提出了人力資本,把人的能力與物質資本等同,但是忽視了勞動力市場中的其他篩選标準。
(三)篩選假設理論
1.代表人物:邁克爾、史潘斯
2.主要觀點:
篩選假設理論也叫做文憑理論,是指教育是一種表示個人能力的信号或工具。這種理論把教育視為一種裝置,其主要作用是幫助雇主識别能力不同的求職者,以便把他們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
3.基本評價:
篩選假設理論解決了當時教育文憑膨脹的問題,但是該理論片面強調教育的信号篩選作用,進而認為教育能提高人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勞動生産率作用的觀點是錯誤的。
(四)勞動力市場理論
1.代表人物:皮裡奧、多林格
2.主要觀點:
(1)勞動力市場可以劃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2)兩個市場之間有相對的封閉性,較少流動;(3)主要勞動力市場的工資高、工作條件好、就業穩定、有較多的晉升機會等,而次要勞動力市場恰好相反。
3.基本評價:
該理論不同意人力資本理論關于教育與工資收入正相關的論斷,認為一個人的工資水平主要取決于他在主要勞動力市場還是次要勞動力市場工作,而與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關,教育隻是決定一個人在哪個勞動力市場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