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強者,一要有敬畏之心,二要有感恩之心,三要有容忍之心。
春秋時期,最熱鬧的莫過于晉文公這段曆史。重耳周遊列國回來,定國之後就開啟了争霸模式。附近小國紛紛歸順。這讓一個昔日的大國有些坐不住了。
1
此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孝公。他是桓公之子,當年還是管仲立的他為太子。如今,管仲、鮑叔牙、隰朋等人都作古了。眼瞅着齊國呈現了衰敗之相。
這天,孝公把群臣召集到一起開會。他說:列位,想當年啊,先王桓公在世之時,每年都要外出征戰。以戰止戈,才是大國強國之道。如今,晉國天天東征西讨南征北戰,可寡人天天坐在炕頭上“點牛眼”、“盤腳難”,深感慚愧。今聽說咱們的鄰居魯國又鬧災荒了,不如咱們去讨伐他們,大家商議商議吧。
大家一商量,反正閑着也是閑着,就當下雨天打孩子,練練手吧。
君臣一緻同意,伐魯。
▲春秋戰國版圖
3
齊國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魯國。
半路上,他們遇到了前來犒賞三軍的展喜。
展喜把各種牲畜、美酒、糧食、布匹一共好幾車,送給親征的齊孝公。
齊孝公接見了展喜。他問:魯國聞寡人親征,是不是都怕了。
展喜說:小人懼,而君子不懼。
齊孝公說:裝,繼續裝。你們魯國鬧災荒,連飯都吃不上了,以為寡人不知道?
展喜說:從前,周先王把姜太公封在了齊國,把先君伯禽(周公旦之子)封在了魯國。命周公與姜太公歃血為盟,起誓:世世代代,共同輔助王室,互不傷害!以前,桓公在世曾經九合諸侯,每一次都是先與魯國定盟。如今,您繼位了,我們知道您一定不會違背太公的誓言,更不會失去桓公稱霸的基業,所以魯國的君子怎麼會害怕呢?
孝公聽了這番話心花怒放,說道:說得好,說得好。寡人就是來兩國邊界視察一番。沒啥事了,你回去吧。
就這樣,眼看一場戰争就這樣被展喜化解了。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展氏,名獲,字子禽
4
展喜所做的這一切,都是來自于展獲的授意。其實,齊孝公當時跟展喜還說了一番話。他說,你們魯國,文沒有施伯那樣的智士,武沒有曹刿那樣的勇士。曹刿大家可能熟悉些,是“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的主角。施伯是當時管仲時代魯國的大夫。
孝公的意思其實是說,你魯國現在沒有人才啊。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展獲就是一個人才,他是真正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人物。臧孫辰當時跟魯僖公說,展獲這人淡泊名利,不願意在朝廷為官。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陶淵明曾經寫過一首詩,就是說臧孫辰這個人,明知道柳下惠的賢才,但卻不願意把他推薦到朝中去做官。這首詩這樣寫道:
北望烽煙魯勢危,片言退敵奏功奇。臧孫不肯開賢路,柳下仍淹展士師。
雖然魯國的圍暫時解了,但柳下惠還有後招。因為他知道,齊國雖然退兵了,但他們心中認為魯國沒有能人賢臣,所以心存輕視,那麼說不定将來什麼時候一心血來潮,就又派兵打過來了。他必須幫助魯國想一個長久之計。那就是,與其消極防禦,不如積極進攻。
柳下惠授意展喜。展喜在魯僖公面前進言,最近楚國剛跟宋國交惡,宋國是齊國的盟國,咱們不如去鼓動楚國去攻打齊國。
此時楚國的大将軍正是著名的成得臣,字子玉。子玉這個人打仗非常厲害,而且還特喜歡打仗。展喜到了楚國一遊說,雙方一拍即合。楚國派子玉為大将,率軍攻打齊國。結果就把陽谷打下來了。
那麼被楚國修理一頓之後,齊孝公終于開始消停了。
▲曲阜文物古迹之曲阜魯國故城
5
柳下惠坐在家中,為魯國連出妙計,暫時保證了魯國的平安。而他自己,卻始終也沒有再出山為官。
孔子認為柳下惠是“被遺落的聖人”,《論語》中說,柳下惠之所以不能被重用,都是臧孫辰搞得鬼。說他是“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臧孫辰排擠柳下惠也是有一些緣由的。臧孫辰是朝廷重臣,柳下惠不但不對他攀附,甚至還不給他面子。有一次城門飛來了一隻海鳥,好幾天都不走,臧孫辰就讓大家都去祭祀它。這個活動本來也沒有什麼意義,隻不過是權臣玩弄的一些小把戲罷了。
有些人官職做大了之後,就願意看看大家是不是聽自己的話。自己下了命令了,哪些人遵守,哪些人不遵守;哪些人積極主動去執行,哪些人是消極被動去執行。
臧孫辰下了這個命令之後,柳下惠就說,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應該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豈能說祭祀就祭祀,太不嚴肅了。就這樣一件事,讓臧孫辰懷恨在心,但他表面上還是樂呵呵的,當面還表揚柳下惠剛直不阿,但在背後魯王那裡,給柳下惠上了不少的眼藥。
一個國家将亡,必定出現許多“面譽背非”的佞臣。對于臧孫辰這樣當面花言巧語、背後搬弄是非的小人,柳下惠心裡是一清二楚。但他也不去計較,魯國國運如此,豈人力所能為之?
柳下惠在魯國受到排擠,其他各國紛紛來聘請他。但都被他謝絕了。問其原因,他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山東平陰孝直鎮展窪村石碑
其實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我始終堅持君子之道。國君好不好都沒有關系,因為這是父母之邦。我不會因為國君不好,就遺棄我的國家。相反,為了這個國家,無論國君好壞,我都會為這個國家出力。這與後來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的意思很相近。
柳下惠的理念非常超前,他把國家的概念與國君的概念清晰地分開了。
孟子非常崇拜柳下惠,特别是他“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因此孟子推崇他為“和聖”。雖然後世知道柳下惠最多的就是他的“坐懷不亂”,但在當時的春秋戰國,柳下惠在各國的聲望非常高。在最後秦國攻打齊國(此時的魯國已經被齊國吞并)的時候,專門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那麼在《論語》中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大意是,柳下惠這個人為了堅守自己的道德規範與标準,所有的個人理想與抱負都可以一退再退,一讓再讓。所以有時候,我們更多時候需要的是一種像柳下惠般“退讓”的智慧。
【風林話古論今 專欄】 ,每周一更新
曆史堂團隊作品 文:風林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