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結束,咱們繼續唠周朝的事兒。周朝前後八百年,可以分成兩大段:西周和東周。東西就是以都城的位置劃分的,後來很多朝代都以都城位置區分年代,比如南北宋,東西晉。周朝開始時定都鎬京,在西邊,後來成王營建東都洛邑,雖說叫雙都,但是天子及王族基本都在鎬京,所以從周平王東遷之前這段,稱為西周,大約270多年。平王遷都洛邑後這段叫東周。東周514年,又可以分成兩小段:春秋和戰國。
西周這段總體比較平穩,各個諸侯國分封時間不長,血緣關系和君臣關系還比較濃厚融洽,所以周天子統治起來算是相對輕松。按順序下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八王雖然能力水平不一樣,在位時老百姓的口碑也有些差異,但大體都還湊合,沒啥太出格的事兒。到下一個王---周厲王這,咱得多說幾句。
這哥們兒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不是啥好鳥,厲,暴慢無親曰厲,谥号就不咋地。他也是第一個因為缺乏職業操守不好好當領導被趕下台的帝王。以前帝王下台都是因為整個朝代被推翻,周厲王不一樣,朝代沒結束,他個人被老百姓攆走了。
周厲王在位時暴虐、愛财、親近小人。老百姓背地裡都罵娘。召公進谏勸他,說大家夥都有意見,你得改改了。厲王一聽不樂意了,急赤白臉地跟召公說:不就些個刁民嗎,這事好辦,你甭管了。他從衛國找來個巫師,讓他用巫術監視說他壞話的人,随時向他彙報,有一個殺一個,這麼一來老百姓害怕了,最後連正常說話都不敢了,大家在公共場合都閉着嘴,路上遇見了隻能用眼神交流,生怕哪句話說錯了掉腦袋。
《國語》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憋話比憋尿還難受。最後國人們實在憋的受不了了,不讓動口就動手吧,于是大規模暴動發生,大家戴着口罩拎着刀槍直接打到王宮。周厲王一看事兒不好,倉皇逃奔到彘(zhi,今山西霍縣)。跑路跑的急,連太子靜都沒帶,召公怕暴動的人找靜的麻煩,就把他藏到了自己家中。果然,人們找不到厲王,就開始找太子,最後把召公的家圍的水洩不通,拿大喇叭喊話讓召公交出太子。召公被逼無奈,隻好揮淚把自己的兒子假扮成太子交給了暴動的國人,太子靜得以幸免。
厲王出逃,國不可無主。太子年幼,還在死裡逃生的驚恐中哆嗦呢,肯定沒法當家。于是大家推舉了兩個最德高望重的人,召公和定公,來共同執政,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共和行政。當然,這隻是史記的說法。關于共和行政,《竹書記年》、《清華簡》、《呂氏春秋》、《漢書》等很多史料裡記載了另一種說法:共和行政是一個叫共伯和的人在厲王出逃後執政,所以叫共和行政。
究竟是誰咱們不必深究,這個共和與現在的共和國有沒有關系也不好說,但共和行政絕對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重大的事件,其意義在于終于把中國曆史的準确紀年确定了下來。細心的同學應該已經發現了,六一君在之前的篇章中,基本沒有公元前多少年的表述,即使有,也必須在前面加個大約,因為在共和行政之前的兩千多年,根本就沒有準确的時間節點,涉及到時間的問題,各種史料記載各不相同。但是從共和行政以後,史學老先生們統一了思想認識,曆史事件的時間記載開始一緻起來,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
共和行政曆時14年,這時周厲王死在了彘,太子靜長大成人,召公定公或共伯和将國政大權交還給他,是為周宣王。宣王執政前緊後松,開始時在召定兩公的輔佐下還不錯,效法文武成康,修明政治。後來就不行了,越來越昏庸。糟糕的是他死後還把王位傳給了一個更昏庸的兒子,周幽王宮湦(sheng)。這哥們名氣很大,愛江山更愛美人,為博美人展顔一笑不惜點烽火戲弄諸侯,西周王朝在他手上徹底完犢子了。
下篇咱們具體說說這事兒,效仿明清章回體小說的模式起個名字:褒姒伊人圖一笑,幽王烽火戲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