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孩子随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
家長們不要一味的給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各樣的活動。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随心所欲的随性玩耍時間。
2、引導孩子關懷他人
每一個快樂的孩子都需要能感受到與他人的有意義的交集,了解到自己對于他人的意義。要幫助孩子發展這種感覺,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與他人接觸。
可以引導孩子陪他一起整理家中的舊玩具,一起捐給慈善機構,幫助那些窮苦困難的孩子;也可以鼓勵或帶領孩子參加義工活動。
有專家指出,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他們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并漸漸地養成樂于助人的習慣。
3、鼓勵孩子多多運動
在日常生活中,多帶動孩子做做運動,比如玩球、遊泳、跑步、騎自行車等等。
經常運動的孩子能提高體能,也會變得更加開朗。保持多運動的生活還能緩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還能讓他變得更加開朗。多運動還能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并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有創意的贊美孩子
有時孩子表現的很好時,不要隻是單純說一句很好。家長們對孩子的贊美要具體一些,指出細節,說出孩子具體哪裡做的好,或者比上次表現好。
比如:“你今天有主動跟保安叔叔說早上好,很有禮貌哦!”不過有時候的贊美也要注意方式,不要造成讓孩子有了錯誤的期待。
現在有些家長還會用物質來獎勵孩子,讓孩子把贊美的重點放在了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自己良好的行為。
家長們應該讓孩子自己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5、激發孩子的藝術潛能
我們都知道莫紮特效應,雖然有很多科學家已經證實了沒有所謂的莫紮特效應。
但是讓孩子接觸美術、音樂等藝術活動,确實可以讓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加豐富。
有研究者發現,每當孩子跟随音樂舞蹈,或者是拿着畫筆随手塗鴉,都是孩子在用藝術行為來抒發自己的内心世界、表達自己的情感。
而孩子喜歡舞蹈、音樂或者畫畫,也會有一定的成就感,會對自己感到滿意。
6、經常給予孩子擁抱
每當孩子睡醒時,給他一個擁抱;當孩子表現優秀時,給他一個擁抱;當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感到驚慌失措時,給他一個擁抱......
家長們給孩子的每一個擁抱,都傳達給他們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有專家發現,父母溫柔的擁抱和撫觸,可以讓早産兒變得更加健康活潑,情緒也會更加穩定。
7、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隻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盡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着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内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8、不要求孩子過分完美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幹淨,幹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着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9、指引孩子解決問題
每一個孩子成長的裡程碑,都是由系鞋帶到自己過馬路一步一步拼湊起來的。
而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自己解決面對的難題時,是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和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