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凡間2020年,天使會發現一本罕見的世界詩歌通史:作者是以英文寫作的華裔作家李炜,今年出了一本世界詩歌通史,《永恒之間:一部與時間作對的西方詩歌史》,分章回溯了1930年代的西班牙語詩歌、20世紀初的法國詩歌、19世紀末的美國詩歌、普希金時期的俄語詩歌、歌德時期的德語詩歌、莎士比亞時期的英語詩歌、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語詩歌、中世紀的波斯語詩歌、古羅馬和希臘化時代的詩歌,以及古希臘時期的詩歌——近十種語言,時空跨越三千年三大洲。
在寫完這部詩歌史之前,他已拿史上的畫家、雕塑家、小說家、音樂家……做了一番又一番操練,在2014年出版的《嫉俗》中就已寫過匈牙利詩人勞德諾提。李炜的藝術散文素來以兩條乃至多條線索并進:對藝術品的理解和評論,對藝術家的人性與命運的綜述。前者需要廣博學識,後者考驗人事閱曆,有時還要有精神分析的本事。
詩歌遠比小說古老,至今仍被西方文壇視為最高雅的文學形式。要寫一部詩歌史,不僅意味着在時間軸上擇選重要時刻、在名詩人堂裡擇選有趣的人物,更需要書寫者本人對詩歌有成熟的态度。李炜選擇了四兩撥千斤的妙方:從詩人出發,散點透視,帶出時代圖景。
譬如留下太多未完成作品、詩作曾得到茨威格高度贊揚的荷爾德林。這篇是從文化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宿舍安排說起,三位室友是黑格爾、荷爾德林和謝林——被李炜妙喻為石頭、剪刀、布。雖然黑格爾早期著作中諸如“哲學家必須擁有與詩人同等的審美力”這類觀點疑似出自荷爾德林的思想,但荷爾德林始終不曾跨界,讓哲學研究和詩歌創作交融并進,因他深谙二者有着本質上的矛盾:語言本身帶來的不可纾解的矛盾。英年瘋癫後,荷爾德林還翻譯了古希臘詩人品達的古詩,但終其一生搖擺在詩學與哲學兩極,他不是最有名的詩人,但作為列傳主角是再妙不過了:圍繞他進行的都是推動德國文明發生質變的大人物。
又譬如疑似莎士比亞的影子寫手的馬洛。這篇的開篇俨如偵探小說,邀請我們追尋犯罪動機:古怪的破相死法會不會隻是幌子?原來,詩人也可充當打手,以及政府的卧底,順帶成為時裝達人。懸案永無水落石出之日,往前追溯五百年,人證物證全都欠奉。重點是,哪怕詩人可疑地被殺,英年早逝,但那些劇作中的詩留傳至今,再次佐證了藝術的生命遠遠高于凡人的生命。
又譬如涉及盧浮宮盜竊案的阿波利奈爾。這位有前科的巴黎先鋒派享樂達人踴躍參軍,和美女鴻雁傳書催生了打破傳統的《通往身體的九扇門》……直到流彈給他留下不可逆的腦部損傷,雖然浪子依然不斷的戀愛,但那也隻是為了詩意傾瀉後得到反饋。這位退役傷兵的PTSD很嚴重,嚴重到了導緻巴黎先鋒派分崩離析。
又譬如彼特拉克,激活了一項在羅馬帝國時期也罕見的桂冠加冕儀式。作為列傳主角,雄心勃勃的彼特拉克隻看重拉丁語,結果押錯了寶,幸好還有《歌集》,它連同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一起助長了羽翼漸豐的托斯卡納方言,使之最終演變為現在的意大利語。但丁和彼特拉克還改進了之前行吟詩人的詩歌模式,不再有伴奏、歌詠和表演,詩文就此成為書面創作。文藝複興文學三傑的這一篇,很難不讓人想起李炜在前作《孤獨之間》中的那篇《永恒與名望之間》:讓米開朗琪羅、達·芬奇、佩魯吉諾、塞巴斯蒂亞諾互相對決。
是的,李炜從不讓藝術家孤單單在時空裡,哪怕有傑作傍身也不行,哪怕終生隐居避開世人的狄金森也不行,哪怕傳說中僅有殘章斷句傳世的薩福也不行。以《變形記》和《歲時記》傳世的奧維德給自己的人設是什麼?賀拉斯、奧古斯都這些古羅馬名人在他的朋友圈裡表現如何?西班牙内戰時期的三十五歲秘魯人巴列霍,二十三歲的智利人聶魯達,尚且稚嫩的略薩,和即将被槍決的西班牙天才詩人洛爾迦發生了怎樣的命運交集?
詩歌出自詩人,那詩人呢,源生于何?李炜的這場詩歌考古就是“為每一位詩人的創作提供上下文”,他排查了詩人們的精神血統,并拒絕僵化的線性叙述。李炜筆下的藝術史是藝術家的修羅場,更是知識點無限鍊接延展的思維力場。如他在序言中所說:“我一直嘗試着拓寬自己的視角,而非聚焦于一處……我沒有專注于一個兵、一個班、一個排、一個軍種,甚至一個國家,而是檢閱了一批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部隊。時不時地,我還會調遣來一些文學領域之外的士兵。知識沒有界限,沒必要固步自封。”
萊辛就曾打破界限,告訴我們雕像中的拉奧孔不能着衫,但詩歌中的拉奧孔無需着衫;詩裡的酒神頭上有角,畫和雕像裡的卻沒有;維納斯隻能在詩中有嗔怒,但在畫和雕像裡必須隻有愛;荷馬會把人性升華,讓人像神,也會把神性降低,讓神像人。假如詩人的世界理所當然有諸位大神鼎立于千年時空,那麼李炜的寫法也一樣,既讓大神回歸到凡人,也能讓他們在詩性和人性的疊加中升華為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