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應該是我們很多人最為熟悉的數學規律,它又被人們稱為黃金分割數列。
它在人體繪畫結構、金融股市漲跌預測分析等領域,被人們廣泛應用。
相鄰的兩個數相加的和,正好是它們前面一個數。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更為神奇的是,它們相鄰兩個數的比值都趨近于0.681這個數值。
13 ÷21 = 0.619..
21 ÷ 34 = 0.618..
34 ÷ 55 = 0.618.
很多程序員的教科書,都會拿它作為初級算法的案例,進行講解。
通過它的計算規律,以及自然界動植物普通存在的斐波那契數列現象。
F(n)=F(n-1) F(n-2),n≥3,F(1)=1,F(2)=1。
不少人都懷疑自然就是造物主,根據相關算法進行創生的。
像牛頓、楊振甯之類的物理大咖,都不得不承認,這個宇宙必定有一個非人格化、非塵世之智,也非超塵世之智,非在但又無處不在的造物主存在。
愛因斯坦說過,這個世界最令人疑惑的地方,就是人類有想揭開大自然面紗的沖動,而自然恰恰能夠回應人類的這種好奇,可以被人類理解。
就像一個被生産出來的玩具,會附帶使用說明書給使用者。
這個世界的永恒之謎,就是它竟然能夠被人類的理智所理解。
數學是被人類發明出來的,而不是人類在大自然裡發現的。
隻有創造者才能完全理解被創造物。
因此,人類是可以完全理解數學的,但卻無法理解自然。
不過,自然卻處處體現數學規律,以至于伽利略發出感歎,
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語言來書寫的。果真如此嗎?
例如向日葵種子排列、樹木的分形結構、植物的花瓣數目、蜂巢、蜻蜓翅膀等,都能在斐波那契數列中,找到對應的比例關系。
對于黃金比例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建築結構的美感上,人們似乎沒有多大的意見。
但對于人體美學,由比例産生的和諧美感和藝術性,人們倒是保留了意見。
這與過去人們緻力于從數的比例,找到和諧與美感的理想是不一樣的。
也充分印證了尼采的美學觀點,人類是美的本身。
隻有人類自身才是定義美學的标準,而不具有客觀性。
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認為宇宙是由數組成。
他們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某個協定比例組成。例如音樂中的和弦,就是各音階間特定比例組成。
而他們學派的任務之一,就是找到宇宙的和弦比例,奏響“宇宙音樂”。
他們堅信,宇宙萬事萬物的産生,就是通過宇宙弦的特定比例的和諧振動,來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