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節氣,炎炎夏日裡的一個重要時刻。在傳統習俗中,夏至有着特殊的意義,被視為陽氣最旺盛的時期。而在夏至這一天,人們有一個獨特的習慣,那就是吃面。吃面食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着悠久的曆史,并且與夏至節氣密切相關。那麼,為什麼夏至要吃面呢?
夏至為何要吃面
在古時候,夏至日當天一定會舉辦祭神祭祀的活動。《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緻地方物魈。”意為清除疫疠、荒年與饑餓死亡。而夏至前後是麥子豐收、新面粉上市的時候,所以古時候有以面食敬神,以慶祝豐收,夏至吃面食這一食俗。
面條的寓意
夏至這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在食品中最長的是面條,所以古人選定夏至吃面條,希望把白天吃“短”。夏至民間俗語:“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因此面條就成了古人盛夏的主食,吃到冬至時,白天時間已是最短,于是改吃“最短”的餃子或馄饨,再希望白天變長,久而久之,形成了“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
現實的角度
大家都知道夏至日的來臨,代表着夏天溫度最高的時候馬上到來,從健康的角度看,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加上小麥裡的營養成分較高。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能夠在吃出汗的時候以祛除人體内滞留的濕氣和暑氣。此外,夏季受涼後往往會出現鼻塞惡寒、頭痛身重等症狀,煮一碗熱面,加些蔥白及胡椒,趁熱品嘗,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夏至的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确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中國古代将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節令交夏至,“夏”是季節,“至”是到來,就是說最炎熱的夏季來到了。
夏至這天太陽到達黃經90度,直射北回歸線。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稱日長至。
當日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相當于今天的0.365米,也就是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夜晚觀測北鬥七星鬥栖正指向午的方向,午在正南,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曆五月,也叫午月、仲夏。
十二消息卦為姤卦,卦象“姤”表示地下已有陰氣産生,“夏至一陰生”,從這天起陽光照射的時間就要一天比一天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