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
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
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
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雙法字理》叢書
今日漢字主角:噴、墳(墳)01
“噴”這個字也有兩個讀音:pēn和pèn,它起初的意義和我們今天的理解多少還是有些差别。
『說文解字』:“噴,吒也。從口賁聲。”
這裡是說“噴”就是“吒”的意思,和“口”有關,“贲”表聲音。那“吒”又是什麼意思呢?
《說文解字》:“吒 ,噴也。叱怒也。”這是說人的怒氣達到極緻時,禁不住而從口中發出洪大的呵斥聲。正所謂:叱咤風雲,是也。
生活中,最典型的“噴”,就是人們吃飯時講笑話,笑岔氣了一口氣噴出來時,把口中的飯實實在在地噴pēn了出來。
不過由氣憤而來的“噴”,最早也許指被氣得口吐鮮血、口吐白沫,例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首次北伐,對陣魏國軍師王朗。
王朗自命不凡,陣前與諸葛亮唇槍舌劍,結果被諸葛亮冠以“皓首匹夫,蒼髯老賊”,質問其“九泉之下,何面目見 二十四帝乎”!王朗聽罷,又羞又怒,竟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摔死于馬下。
“噴”字在民間還用來表示棉花的開放,棉花開了叫“噴pèn”,開一次為一噴pèn或叫頭噴pèn棉花,摘了以後隔一段時間又開的棉花,叫二噴棉花。
以後再開為第三噴,三噴的棉花質量就不怎麼好了,人們收購棉花往往以頭噴棉花為最好。
02
“墳”字今天被簡化掉了,由“墳”替代,而“墳”最早指地下藏書的地方。
看到這裡有沒有感到出乎意料呢?“墳”的本義竟然是地下書庫!
如傳說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三墳五典”中,“三墳”指的是伏羲、神農、黃帝的地下藏書;“五典”指的則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書冊總集。
“墳”字小篆才有,指高起地面的土堆,似地面噴出的土包,後指今天的土包——墳。
如《詩經》當中寫到的“汝墳”,但汝墳不是墳,而是汝河的河岸,即高于河水的土岸——河岸,用“贲”字表示有高起的意思。
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鲂魚赬尾,王室如毀。
雖則如毀,父母孔迩。
後來,人們埋葬死者而堆起的高于地面的土包,也稱為“墳”。
土包墳的樣子就像個貝殼趴在地上,且祭奠死者往往獻上鮮花、花圈,于是土包之上布滿鮮花,是土葬時很常見的情況。至今人們依舊把墳頭長出的鮮花,視為生命的誕生,吉祥之兆。
後來人們立碑刻文,以紀念死者。文化、文字的介入後,使人們又回頭看到“墳”的存在,漢字簡化時便用書寫簡單的“墳”取代了“墳”,文化的寓意也更加深厚了。
○〢關于作者:
本文改編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讀《雙法字理》,學漢字文化!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喜歡的朋友們歡迎關注和轉發,感謝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