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美麗的化身,詩是情感的載體。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以花為媒,寄情抒懷,寫下了無數脍炙人口的詩詞佳句。可以說,我們平時熟知的每一種花的背後,都有一首唯美的詩作,為無數人千萬次地吟誦!
梅花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宋代·王安石《梅花》
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迹。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比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
詩人王安石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态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桃花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遊長安城郊南莊,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隻有桃花依舊迎着春風盛開,情态增人惆怅。
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怅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宋代·蘇轼《東欄梨花》
這首詩看似平淡,好像人人都寫得出來,但古今以來卻隻有這一首寫梨花的詩篇,傳誦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究其原因,是因為它所描寫的景物很美,很親切,如同近在眼前。
這是北宋詩人蘇轼所做的七言絕句。抒發了詩人感歎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荷花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宋代·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景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
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代·劉禹錫《賞牡丹》
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習俗。詩名為《賞牡丹》,可落筆卻不先說牡丹,而以芍藥的“妖無格”和芙蕖的“淨少情”,來襯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花開時節動京城”作結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賞花傾城而動的景象,又從側面襯托了牡丹花的誘人魅力。
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葵花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宋代·司馬光《客中初夏》
詩人司馬光通過對初夏時節的景色,尤其是對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間的對比,暗含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即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樣對于皇帝忠心不二。詩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達詩人自己對君王的一片忠心。
桂花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代·王維《鳥鳴澗》
此詩描繪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側重于表現夜間春山的甯靜幽美。全詩緊扣一“靜”字着筆,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詩人用花落、月出、鳥鳴等活動着的景物,突顯了月夜春山的幽靜,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生動地勾勒出一蝠“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全詩旨在寫靜,卻以動景處理,這種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禅心與禅趣。
菊花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宋代·鄭思肖《寒菊 / 畫菊》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壯烈激昂,擲地有聲。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
海棠花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金朝·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這組首詩描寫海棠含苞待放時清新可人的風姿。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抒發了對春花的憐愛和惜春的情懷,流露出對歲月倏忽、青春易逝的人生感歎。借花的開放表達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以及不能報國的惆怅心情。
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唐代·李白《唐宣城見杜鵑花》
此詩感物起興。前二句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視聽并置,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後二句分别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頓,表現了詩人深切的故鄉之念。
全詩通篇對仗,結構上前呼後應,渾然一體,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尤其是後二句,“一”與“三”三次反複,按理在近體詩中是禁忌的,但詩人卻寫得神韻天然,足見詩人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花的背後是美麗,詩的背後是生活。如果你是愛花之人,不妨試着挑戰自己,學習詩人,給花作詩,讓這種詩意的美麗成為你心中永恒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