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烏鎮已有兩千年曆史。春秋是吳越疆界。公元前505年,吳國駐兵防越,故名“烏戍”。後來越國滅吳,越國諸子中有一烏餘氏封于此,故改稱“烏鎮”。烏鎮座落京杭大運河之旁江浙兩省交彙處,俨然是江南水鄉一顆璀燦的明珠。
2、雨點落在河面上,蕩起道道漣漪,隐約可以看見一群群透明的小魚兒嬉戲玩耍。岸邊的楊柳被風吹彎了腰,細細的胳膊輕輕觸碰着河面。這已不僅僅是一條小河,不知從何時起,它靜靜地流淌在每戶人家的窗前門邊,人們臨河打水洗衣,它就這樣孕育着這座小鎮,也裝扮着江南。
3、此時的烏鎮西栅,像一個遠離塵世的美麗少女,不施脂粉,别有風情,又似幽谷佳人,翠袖寒單,獨倚修竹,情調雖太清冷。卻更增其悠然出塵之緻。兩岸燈光細碎如鱗,漿聲橹聲穿花拂柳,也有紅紅的燈籠輕晃在烏篷船舷,從千百年的歲月裡延伸過來,鄉愁如酒,一頁一頁寫滿風霜,深嵌在西栅的每一寸肌膚之上。有一滴打在臉上,順手一抹,一臉的滋潤,再擡眼的時候,整個古鎮都是這般的潤潤的了。
何處輕微的一聲響動,似什麼東西彈落了,随之又恢複平靜。一隻不眠的小貓,蹲坐在臨水的花窗前,漠然地看着經過的我。總有輕微的水聲響在周遭,讓我更接近回憶與冥想,無數身影在樹蔭裡遊動,隔着一些樹枝,一些鳥影,還有月光與星光,也能看到前朝舊事的影子,自遙遠的歲月流淌出來。
4、走近烏鎮,我們逐漸看清“烏鎮真面目”。我們沿着河岸,這河岸是青石闆鋪的道路,寬約2-3米;這河叫東市河,河寬約10幾米,河水綿綿的、悠悠的樣子。青瓦白牆典型江南水鄉房舍倒映水中,臨河幾根石柱子頂着猶似北方陽台的房間,幾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曬着太陽,那神情似乎對遠方的來客表現出一種自豪的樣子,那是一種對文學巨匠茅盾的景仰而産生的豪情。
5、原來,烏鎮的老房子都是黑色的。和其他古鎮一樣,烏鎮所有的房屋,都是臨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可烏鎮還獨創了最美麗的小水閣,它們都是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形成沿河而架的小水閣。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構建房屋。遠遠看去,象飄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船寬敞,微風吹過,河水輕輕流過,仿佛這些小水閣也在緩緩飄搖,便是一副活着的水墨畫了。
6、我們去烏鎮那天,剛剛下過一場小雨,天空灰蒙蒙的,古老的烏鎮像一位蒼桑老人,戴着黑青色氈帽,套着對襟馬褂,鑲襯着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烏蓬船上,悠悠的河水蕩開波紋又迅速縫合,撫平曆史的蒼桑。整個烏鎮籠罩在薄薄的煙霭中,顯得愈發古樸、典雅,略帶朦胧和神秘。
7、走在青石鋪就的烏鎮小巷裡,把腳步輕輕落在千百年不老去的石闆上,每一步都仿佛叩響了曆史,每一塊磚瓦都仿佛在訴說着古老。
8、也許烏鎮是一幅畫,不知是哪位大師畫下的,雖然用的都是暗色,卻把古老和安逸給了它。
9、江南水鄉,光看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小橋流水人家,而美麗的烏鎮,它所散發出的靈秀和獨特的情韻讓我深深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