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泉穴位針灸治療?陽陵泉穴陽陵泉,經穴名出自《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别名筋會、陽之陵泉、陽陵屬足少陽膽經位于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主治黃疸、脅痛、口苦、嘔吐、吞酸、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兒驚風、肩痛直刺1-1.5寸,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陽陵泉穴位針灸治療?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陽陵泉穴位針灸治療
陽陵泉穴
陽陵泉,經穴名。出自《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别名筋會、陽之陵泉、陽陵。屬足少陽膽經。位于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主治黃疸、脅痛、口苦、嘔吐、吞酸、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兒驚風、肩痛。直刺1-1.5寸。
名稱: 陽陵泉穴
别名: 筋會、陽之陵泉、陽陵
出處: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隸屬: 足少陽膽經
位置: 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黃疸、脅痛、口苦、嘔吐、吞酸、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兒驚風、肩痛
功能: <p> 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舒筋利節。 </p>
操作: 直刺1-1.5寸
主要配伍: 配天池穴、膻中穴治喉鳴
名詞釋義
外側為陽,陵,指高處,泉,指凹陷處。穴在下肢外側,當腓骨小頭前凹陷處,故名陽陵泉。
功能作用
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舒筋利節。
定位
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詳細主治
1、黃疸、脅痛、口苦、嘔吐、吞酸等肝膽犯胃病證。
2、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關節疾患。
3、小兒驚風。
4、肩痛。
詳細操作
正坐屈膝垂足,于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于治療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高血壓、肋間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膝關節炎、小兒午蹈病、下肢麻木、腳氣、脈管炎、習慣性便秘等。
2、現代研究,針刺陽陵泉可使膽囊收縮,膽總管的規律性收縮,排出膽道造影劑,而進入十二指腸。而且還有促進膽汁分泌,對奧狄氏括約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和良好的鎮痛作用。對慢性膽囊炎、結石症有治療效應。
3、針刺陽陵泉對腦血流量有一定影響,有人對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通過針刺治療取得良好療效。而且通過實驗研究,針刺右側曲池和陽陵泉,可影響到腦的血液動力學,使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起針後,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顯著而針刺對正常貓的腦血液動力學影響基本不大。電針“足三裡”、“陽陵泉”,可以抑制在下丘腦乳頭上區及乳頭及乳頭前區,對電刺激臀神經,及自然痛刺激所呈現放電增加的興奮反應。
配伍
1、配公孫穴、支溝穴、章門穴治脅肋下痛,起止艱難。
2、配太沖穴、陽綱穴、膽俞穴、建裡穴、委陽穴治黃疸。
3、配曲澤穴、通裡穴、勞宮穴、太溪穴、照海穴、太沖穴、大都穴、隐白穴、通谷穴、胃俞穴、肺俞穴治嘔吐。
4、配風池穴、肩髃穴、曲池穴、支溝穴、五樞穴、巨虛穴、下廉穴治偏風,半身不遂。
5、配陰陵泉穴、梁丘穴、犢鼻穴、委中穴、曲泉穴、三陰交穴、足三裡穴治膝關節痛。
6、配然谷穴治心中怵惕恐,如人将捕之。
7、配支溝穴、天樞穴、大腸俞穴、中脘穴、足三裡穴、合谷穴、内庭穴治便秘。
8、配太沖穴治筋痹。
9、配天池穴、膻中穴治喉鳴。
10、配三裡穴、上廉穴治腹脅滿。
11、配沖陽穴、太沖穴、丘墟穴治足緩。
12、配足三裡穴治急性傳染性肝炎。
相關論述
1、《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2、《子午流注說難》:“陽陵泉乃足少陽膽經所入之合穴,此穴在膝外突出,陵高于丘,此穴下有外丘,有丘墟,與膝内陰之陵泉斜對,故名其穴曰陽陵泉。
3、《孔穴命名的淺說》:“陽陵,腿之外側屬陽,腓骨小頭與腓骨長肌之隆起比似為陵。穴在隆起之前下,故曰陽陵。”
聲明:文章轉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侵權立删。
編輯:半夏
審核:蟲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