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早上還是鄉野兒郎,一介農夫;晚上就登上了天子朝堂,出将入相。語出宋代汪洙的《神童詩》,這句話的前面兩句是:“别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後面兩句是:“将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後世戲文多有引用。
是什麼讓一個“田舍郎”登上了“天子堂”呢?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社會急劇變革,群雄并起,各色人等粉墨登場,在曆史的聚光燈下盡情表演,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卒終成為天下重臣,如蘇秦、張儀、蕭何、張良是也;另一個途徑就是和平時代被舉薦被發現被選出,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自然是科舉。科舉成為古代普通民衆發迹的主要通道。兩個途徑相比,前一個顯然更漫長,實現騰達的過程充滿血雨腥風,後一個更立竿見影,皇榜一揭,人生立馬逆襲,冰火兩重天。
當今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和可能顯然更多,雖然成才成人成功的路徑千萬條,但毋庸置疑高考仍是相對公平的主要路經。如果沒有高考,貧寒子弟的上升通道會狹窄許多,改變人生命運的可能會減少許多。從這個角度看,1977年恢複高考制度是中國改革開放社會進步的影響最為深遠的事件。
高考的考生們追求已經多元,再也不是像古人那樣隻為登上“天子堂”,而且"朝”與“暮”之間的距離會遠得多,所以高考遠不是實現騰達的結束,僅僅是一個開始。不管是否登上了“天子堂”,抑或成為商界領袖、科技精英、軍界翹楚、政界高官,都不要忘了自己曾經是“田舍郎”,曾經是一位為理想前途孜孜以求的普通學子、有志兒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