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冬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第二十二個節氣,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且黑夜最長的一天,過完這一天後太陽直射點往北折返,直到來年的夏至節氣直射北回歸線,為北半球各地白晝最長且黑夜最短的一天,之後太陽直射點往南折返,以此循環。
用農村人的話說就是“冬至這一天是晝短夜長,過了這一天後晝漸長且夜漸短,一直到夏至節氣就到了晝最長夜最短的一天,之後過了夏至後晝漸短且夜漸長,往返循環”。
今日冬至,為何農村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的說法?提及冬至節氣,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這一天一定要吃餃子”,在農村有一種說法叫“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指的意思是冬至這一天必須要吃餃子,不然恐怕會凍壞耳朵。
小的時候,冬至這天奶奶就會唠叨地講“娃兒,今兒可不能由着性子胡來,不管咋都要吃幾個餃子,不然耳朵要受凍的。”
小時候的我對此深信不疑,生怕不吃餃子會凍傷耳朵,稍微長大之後才發現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耳朵凍不凍和吃餃子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但是家裡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慣卻一直傳承到了今天。
那麼,為啥農村會流傳下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的說法呢?
為此,我特意查閱了諸多文章,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傳說: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辭官回鄉,回鄉正趕上隆冬之際,張仲景發現迎接自己的村民中很多人因為寒冷而凍爛了耳朵,醫者仁心的張仲景看到後心疼不已,于是轉身就命随行的“秘書”在村口支起了大鍋,向村民施舍一種能驅寒保暖、治療凍傷(耳朵)的藥。
這味藥的名字叫“驅寒嬌耳湯”。
其做法是把一些驅寒保暖的中藥混合羊肉、辣椒等食材放到大鍋裡熬制,之後把熬制好的食材撈出進行剁碎加工,再用面皮包裹,因其包裹的外形正好恰似人的耳朵,得名“餃耳”,之後把餃耳放入煮滿沸水的大鍋裡蒸煮,待餃耳漂浮到水面後撈出給村民們分食。
村民們一邊吃着熱氣騰騰的餃耳,一邊喝着煮餃耳的熱湯,不僅渾身發暖,而且耳朵和身上其他的凍傷在之後的日子裡都迅速痊愈了。
因為張仲景救扶村民的日子正好趕在冬至這天,所以自此村民們就有了冬至吃餃耳的習慣,一方面為預防和治療耳朵凍傷,一方面為了不忘記張仲景的醫者仁心,後世代代傳承至今,餃耳演化成了餃子,其背後的意義傳承至今,所以就有了“冬至吃餃子能防耳朵凍傷”的說法,很多農村地區衍生出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的說法。
當然,這不過是一個有意思的傳說,其真實性早已無從考究,但自古至今,冬至就被人們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是在我國大部分北方地區一直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老一輩的人總是用“吃餃子防凍耳朵”的話來“忽悠”家裡的小孩子,其傳遞的意義是長輩對兒孫濃濃的愛意。
另外,冬至節氣屬于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其寓意是表達對先祖(逝去親人)的懷念,這也是在教育後輩子孫不忘家族傳承,養成感恩的優良傳統。如今在我國南方地區還保留有冬至祭祖的傳統習慣,在這一天會有盛大的祭祀活動。
我曾聽奶奶講起:在舊社會的時候,一些外出讨生活的人,無論距離家有多遠,都會趕在冬至節氣當天回到家裡團圓,人們對冬至節氣的重視程度不亞于春節;如今,對于很多農村的朋友而言,為了生計選擇背井離鄉去打工,雖然不能趕在冬至節氣當天回家團圓,但是家裡人總會不遠千裡地打電話叮囑一件事情,那就是“今天不論多忙,可一定要吃餃子哦”。
結束語:關于農村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的說法,暫且就聊到這裡了,雖然隻是一個無從考究真實性的傳說故事,但足以體現出我國民間對于“冬至節氣吃餃子”的重視,那麼今天的你,有沒有回家吃上一頓團圓餃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