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公元前21世紀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區别于蠻、夷、戎、狄等;至戰國時,秦、楚、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後經兼并、争戰,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遊、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前221年秦兼并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關于漢民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在1954~1956年間,中國學術界曾進行過一次廣泛的讨論,根據民族的一般特征和史籍的記載,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是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曆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1840年以後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鬥争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為社會主義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