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好友在事務所做造價,某日微信告知,他正在套定額做一工程的控制價,領導審核時看到他套的外牆定額,甚為不滿,罵其不用腦子,責令回去修改。十分努力的他感到很是委屈,于是發來相關資料(見下截圖),希望我幫他看看錯在哪裡,以便修改更新後交差。
下面就與大家一起分析他挨罵的原因。
施工工序分析
據設計做法,外牆施工的工序一般如下:
1、基層牆面修補、清理,混凝土牆堵螺栓孔→
2、加氣塊與混凝土牆構件交接處挂鋼絲網(如有)→
3、加氣塊與混凝土牆構件交接處建築防水(如有)→
4、(放線灰餅)基層界面處理→
5、外牆砂漿找平第一遍→
6、外牆砂漿找平第二遍(如有)→
7、找平層上基層界面(如有)→
8、聚苯闆 錨栓(含防火隔離帶)、留分隔縫(如有)→
9、按立面圖,闆面分格縫(如有)→
10、闆面刷界面劑(一般有)→
11、抗裂砂漿 網格布 抗裂砂漿→
12、分隔、分格縫嵌填防水油膏。
看施工工序,再看他套的定額,明顯感知他對工序的認識很模糊,甚至可以說是很不清楚。
被忽略的【…刷配套界面處理劑】
大部分省市定額的抹灰子目中包括了基層的界面處理,如江蘇定額考慮的是“901膠水泥漿”,而河北的抹灰定額(B2-260~B2-269)則不包括基層處理,需另行計算。
‘…刷配套界面處理劑’,他雖然進行了換算,但換算的隻是14-32加氣塊牆的界面劑,沒有14-31混凝土面,一般的工程幾乎不可能隻是一種牆面。吹毛求疵的話,兩者的工程量應該區分才是。
縱觀全國各地的做法,無論設計是什麼,牆面的基層處理,幾乎是青一色的“牆面毛化處理”,即:甩(拍)漿或用小機械噴毛(見下圖)。刷水泥膠漿、界面劑在實際的施工中幾乎絕迹。
套定額時是否應該按實際做法換算,有待大家讨論。但至少成本應按實際發生考慮。
被忽視的【50厚聚苯闆…錨栓固定】
‘50厚聚苯闆……錨栓固定’,他的定額使用沒有錯誤,但忽視了錨栓的數量這重要的環節。根據相關的圖集及一些地方的規定,保溫闆錨栓的用量随樓層的升高而逐漸變多(高處風壓大),N米以下風壓小的底下若幹層,要求平方米使用量3~4隻的,N米~N米的中間若幹層,要求用6~7隻的,高度N米的最上面若幹層,有要求使用11隻的。當然,全國的地域氣候差異很大,各地要求可能也不同。
定額錨栓的數量是綜合考慮的(河北定額7隻/㎡;江蘇定額的磚牆、混凝土牆分别是6隻、7隻/㎡),當樓的高度很低,平均的用量可能低于定額水平,反之則超定額水平。
從成本角度考慮,應給予換算錨栓的數量,是否要換算,另行讨論,但作為預算員,你至少應該知曉,但明顯感覺他根本沒想到到還有這麼一個說法。
大錯的【…聚合物水泥砂漿找平】、【15厚抹面膠漿…】
看其套的定額,錯誤之處甚多:
錯之一、刷錯的界面劑(見定額子目運用截圖)
14-32的界面劑刷在加氣混凝土塊牆面,但14-10的抹灰卻是“混凝土牆外牆”了?到底是什麼牆面?是不是既有混凝土牆,又有加氣塊牆?邏輯為何如此混亂?
錯之二、是抹灰還是找平?是聚合物水泥砂漿還是水泥砂漿?(見截圖)
1、設計要求的是“聚合物水泥砂漿找平”,套用的14-10是牆面抹灰定額,而不是‘找平’定額。牆面抹灰與找平,兩者都是抹灰,但工藝及要求不同。牆面抹灰精度要求高(平整度、垂直度,尤其是觀感的光潔度等…),故定額的人工含量大,而找平無需壓光,精度、觀感度要求略低,定額的人工含量小。顯然定額的使用有誤。
2、圖紙要求的找平是“聚合物水泥砂漿”,而套用的是普通的商品水泥砂漿,沒有進行材料換算。是粗心還是對工藝、材料、成本的敏感度不夠?雖然對定額進行了換算,但換算的不是材料品種,而是厚度(定額含量是20mm厚,設計是15mm厚),乃定額運用的最大錯誤所在。
錯之三、弄錯的‘抹面膠漿’(見截圖)
所謂的‘抹面膠漿’,就是傳統的聚合物抗裂砂漿,一般聚苯闆面(擠塑闆)聚合物抗裂砂漿的抹面厚度≈5mm左右,而設計為“15厚”。‘聚合物抗裂砂漿’不同于‘抗裂砂漿’,極難抹到15mm厚,也根本沒有這個必要這麼厚,是嚴重的設計錯誤。5mm與15mm,相差3倍,不是一個小數目。
如不進行答疑澄清,很有可能被中标人利用……
這不,由于設計的錯誤加之設計用詞欠缺規範,由于概念不清,定額套用望文生義,居然将“15厚抹面膠漿”套成了14-10的混凝土牆面抹灰。
扣除了定額中的901膠水泥漿(下截圖),卻不增加聚苯闆面的界面劑。連環出錯,實在令人難于想象。可見其基礎的匮乏、基本功的欠缺。
說在最後
今天的話題不是讨論怎麼做控制價,議論的隻是施工與預算的問題。鑒于篇幅原因,其他的如:滴水線、外牆分隔(格)縫(見下圖)、外門窗側壁的保溫、網格布容重、聚合物抗裂砂漿厚度、保溫闆刷界面劑、牆面堵螺栓孔等問題,不再一一讨論。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曾說過,當今的預算員,普遍存在着工地概念模糊、現場知識薄弱、預算脫離施工的現象,基礎不紮實,最基本的施工工藝沒怎麼掌握的大有人在。本例就是典型。也不止一次地說過,預算的主項是算,副項是懂施工。是紅花與綠葉的關系,副項是為主項服務的,當你的副項不能為主項服務時,你的主項就永遠不會變精。
很多時候,對定額、清單的理解取決于你對工藝的理解深度,取決于你基礎的厚度。
隻有熟悉了工藝,知道了怎麼做的,才能對分部項進行有效分解,才會結合規則知道如何去算,如何去應對。它是造價人基礎的基礎,也是個永恒的話題。本例顯然是不知道咋做,卻在一個勁地瞎算,不出錯就奇怪了。
最後我向他建議,參照我的工序分析表,重新套用定額。并友情提示,除了在室内研究清單、定額外,應多走向室外,結合施工,增加工地實踐,加強基礎,必會有所突破。
聊到後來,我還與其玩笑:如我這樣的施工方預算員碰上你這樣的審核人,不是你被我碾壓羞愧死,就是我被你逼瘋、被你氣死,而結果肯定是後者。
*本文系黃燕翔原創,獨家來稿
轉載務必申請授權,并注明作者與出處,違者必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僅供參考,如有異議,煩請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