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于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并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
掃墓:
掃墓,即為“墓祭”,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北方叫上墳,有的地方将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挂山或“挂紙”。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衆山”,拜祭祖山稱“掃大衆山”。
掃墓,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習俗,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着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别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