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人的相遇,或者物與人的相遇,有的成了知己,有的隻是擦肩而過。
比如李白和酒相遇成就詩仙美名,杜甫和百姓相遇,夙興夜寐,憂國憂民,寫了大量真實廣闊地反映現實的詩歌,受到後人高度評價。
二是還有可能“相遇不知”:彼此之間不清楚,不理解,或者所理解的意思相反。
這裡,藏着結構文章的方法。
比如:
王安憶曾在《喪家犬》一文裡寫到一隻落魄的流浪狗(喪家犬)跟人相遇的情形:
“人們對它熟視無睹,從來不喝斥與驅趕它”。
也寫到狗和人一起避雨的情景:
“逢到雨天,修自行車的老頭便移到門裡面去,攤蛋餅的男女也會進去避一陣。那隻狗,也進去了,面朝外,腰闆很直地坐在門口,擡着毛發披散的臉,看雨”。
所以,狗和人相遇,雖然說不上相知,至少是和平的,和諧的。
文章同時寫到狗和狗的相遇。在喪家犬的生活範圍裡,還有一群狗。其中的一隻叫妮娜的:
“一身蓬松閃亮的白毛。天氣略冷一些,它便穿上毛線衣,五色間雜的彩線。它從來不下地的,生怕這弄堂的地弄龌龊它的腳爪。它被擁在女主人的懷裡”。
當喪家犬遇到這隻與其同宗同族的狗時:
“從來不與這些名貴的狗們打擾,它與它們擦肩而過,誰也不認得誰”。
總結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是由以上兩個場景組成的。一個是相遇(和平),另一個是相遇(擦肩而過)。
再如,《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的結構:
相遇:
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相知:
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幹,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深相知:
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文章表達的是人與動物的親情,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全文表達這一情感的路徑非常清晰,也不複雜,完全可以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