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旅遊
/
保山市城市10大熱議
保山市城市10大熱議
更新时间:2024-12-28 23:21:07

  保山市城市10大熱議(關于保山中心城市争創)(1)

  保山市城市10大熱議(關于保山中心城市争創)(2)

  保山,古稱永昌,“永世良久、昌盛繁榮”之義。溫潤富饒的保山壩“襟滄江而帶怒水”,素有“入滇第一勝”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國際通商孔道——蜀•身毒道(後稱西南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其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底蘊厚重、資源富集,是雲南曆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擁有2127年建城史的保山中心城市,自古就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諸國溝通聯系的中外商旅重鎮,被曆代史學家稱為“殊方異域之地”“西南一大都會”,是中國西南邊陲名副其實的曆史文化名城。自1993年保山市被雲南省政府列入“雲南曆史文化名城”以來,其規劃的保護範圍内至今留存有中國最西南端的縣份——不韋縣城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境内發現最大的漢晉城址——漢莊城址(即永昌郡城址);雲南境内面積最大、城門最多的古城池——永昌府城舊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永昌道的一段);省級曆史文化名鎮——闆橋古鎮、蒲缥古鎮;中國曆史文化名村、瀾滄江以西唯一的革命老區——金雞村以及散落在市、區範圍内的衆多文物古迹和文化遺産。

  被譽為新時代“泛亞大客廳”的保山中心城市,是昆明至瑞麗輻射緬甸仰光連接東南亞、昆明至騰沖輻射緬甸密支那連接南亞的重要門戶和樞紐中心,是東亞、東南亞、南亞“三大經濟圈”連接交彙的核心區域,是我國通往南亞、東南亞最便捷的陸上國際大通道的樞紐中心,也是我國唯一可以從陸上同時進入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并通過其連接印度洋東岸、太平洋西岸的“黃金口岸”,區位優勢十分突出。今日保山,因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曆史厚重的人文環境,神奇魅力的自然風光,正在成為中國大西南的投資熱土,吸引着八方來客。

  2018年8月10至11日,中共雲南省委書記陳豪同志在保山調研時指出,要立足于“山水田園城市、曆史文化名城、開放創新之城”三個定位,努力把保山壩區打造成為全省阡陌有序、田園美麗、河湖清澈、土壤肥沃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示範區。作為“雲南曆史文化名城”的保山來說,是一大機遇,更是一大挑戰。市、區黨委政府應借此東風,盡快明确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任務和行動計劃,通過3~5年的創建,将保山中心城市成功申報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許多城市掀起了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熱潮。1980年建立的深圳經濟特區,曾經非常積極地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深圳的決策者們卻能敏銳地看到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促進城市特色的形成,促進城市品位的升華,體現城市建設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牌的厚重感和美譽度。可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這塊金字招牌不僅僅是一種榮耀,還會為這座城市帶來不可估量的現實利益和社會效益。

  保山被列入“雲南曆史文化名城”25年來,因諸多因素,其厚重的曆史文化幾乎被塵封在曆史文獻的故紙堆裡,散落在已被損壞殆盡的零星曆史遺存裡。在名城(名鎮、名村)保護開發利用方面,對文物古迹的保護、修繕、恢複工作不到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開發、利用乏力,曆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宣傳力度不大;在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晉級方面也嚴重滞後,導緻今天的保山人不得不面對“名城不名、古城不古”的尴尬局面。若要擺脫這種尴尬,顯然急需大力提升保山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從而激活保山曆史文化資源,而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正是激活保山曆史文化資源的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也是市、區各級各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陳豪書記對保山“三個定位”方略的具體體現。對此,筆者結合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類型和條件,就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思考,僅供領導決策參考。

  一、我國提出“曆史文化名城”概念的背景和省内外獲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概況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曆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壞,“曆史文化名城”概念被正式提出。這是國務院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燮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三位專家提議而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豐富,具有重大曆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黨和國家曆來高度重視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工作,出台的《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确立了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制度,并明确規定由國務院制定保護辦法。2005年10月1日出台的《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範》确定了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原則、措施、内容和重點;2008年7月1日出台的《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進一步規範了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申報和批準程序。

  1982、1986、1994年,國務院先後公布了三批共99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此後不定期的有所增補。截至2018年5月,全國134座城市被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其中雲南就占有6席,分别是昆明(1982年首批)、巍山(1982年首批)、大理(1982年首批)、麗江(1986年第二批)、建水(1994年第三批)、會澤(2013年增補)。這134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選作都城;有的曾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有的曾是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有的因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出産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于世,等等。它們的留存,為中華各族兒女回顧中國曆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有效載體,也為世界人民領略中國文化、感悟華夏文明打開了一扇窗口。

  二、從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類型與條件來綜合分析保山中心城市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類型與條件

  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主要分為七個類型,即:一是曆史古都型。即:都城時代的曆史遺存物、古都的風貌為特點的城市,如北京、西安。二是傳統風貌型。即:保留了一個或幾個曆史時期積澱的完整建築群的城市,如平遙、韓城。三是一般史迹型。即: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迹為曆史傳統主要體現方式的城市,如濟南、長沙。四是風景名勝型。即:建築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鮮明個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蘇州。五是地域特色型。即:地域特色或獨自的個性特征、民族風情、地方文化構成城市風貌主體的城市,如拉薩、麗江。六是近代史迹型。即:反映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築物或建築群為其顯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義。七是特殊職能型。即:某種職能在曆史上占有極其突出的地位的城市,如“鹽城”自貢、“瓷都”景德鎮。

  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需具備五項條件,即:一是保存文物特别豐富;二是曆史建築集中成片;三是保留着傳統格局和曆史風貌;四是曆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軍事要地,或發生過重要曆史事件,或其傳統産業、曆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産生過重要影響,或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五是在所申報的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範圍内還應當有2個以上的曆史文化街區。

  從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七個類型的特點來看,可以清晰地得出結論:保山中心城市具備第三類“一般史迹型”要素,即: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迹為曆史傳統主要體現方式。保山被列為“雲南曆史文化名城”以來,其規劃的保護範圍内至今留存有始建于西漢元封二年(前109)的不韋縣城遺址、東漢永平十二年(69)的永昌郡城遺址、唐天寶二年(743)的永昌府城舊址,尤其是具有“筆(雁塔)墨(易羅池)紙(府城街巷)硯(易羅池湖心亭)”典型特色的永昌府城舊址街巷傳統格局和部分曆史文化街區仁壽門街、菜市街(今明昌街)、二府街、朱紫街、通商巷等,省級曆史文化名鎮——闆橋古鎮曆史文化街區青龍街、蒲缥古鎮曆史文化街區興華街,中國曆史文化名村——金雞古鎮曆史文化街區四方街、季平街以及散落在市、區周邊諸多地方至今仍存有大量以明清風格為主要體現方式的古建築和古建築群并仍在使用。同時還兼具第七類“特殊職能型”要素,即:某種職能在曆史上占有極突出的地位。一是地理區位優勢獨特。保山中心城市地處東亞、東南亞、南亞“三亞”結合部,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中外商旅重鎮,也是中國連接南亞、東南亞最便捷的陸上國際大通道的樞紐中心。二是軍事戰略地位突出。保山壩“襟滄江而帶怒水”,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元明清時期朝廷數次“征緬”“三征麓川”、抗日戰争時期滇西大反攻戰役的軍事指揮中心都設在保山壩。三是出産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于世。如:“永子”,即永昌所産的圍棋子,明嘉靖十八年(1539)被朝廷敕令為貢品,是舉世公認的棋中聖品,也是名揚天下的國家馳名商标。

  從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需具備的五項條件來看,保山中心城市目前基本具備所需條件。筆者認為,市委、市政府隻要痛下決心,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通過采取對保山中心城市240平方千米規劃範圍内現存的文物古迹進行全面修繕保護、對已經消失但遺址尚存的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古迹進行部分恢複重建等措施,用3~5年時間高位推進、穩步實施,就一定可以達到申報條件,也一定可以申報成功!

  三、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具備的優勢

  對照上述“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申報的類型與條件,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一)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備“曆史文化厚重、保存文物特别豐富”的條件

  保山中心城市是中國西南開發極早、曆史文化積澱悠遠深厚的邊陲城市,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咽喉”要地。早在距今800萬年至400萬年間的混沌歲月,保山壩就已是尚在進化中的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家園,而至遲在七八千年前的人類蒙童時期,保山先民就作為後來崛起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原始支系在這裡生息和奮鬥,并創造了獨具邊地特色的史前文明——“塘子溝文化”。打開典籍,保山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紀,這裡是一度興盛的哀牢古國的發祥之地和立國之基,其開國之君便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話之一的“九隆神話”中沙壹“觸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龍的傳人”——九隆。在哀牢古國存續的約四百年曆史歲月裡,保山先民不僅卓有成效地開發了号稱“東西三千裡,南北四千六百裡”的“三江”流域,還創造了璀璨奪目、獨步一方的哀牢青銅文明。迄今所見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蒲缥人”化石的發現充分表明:保山壩既是人類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為擴張漢朝疆域西南方的領土,在瀾滄江以西保山壩金雞村(古城坡)建立不韋縣,成為中國最西南端的縣份,這是西漢王朝在瀾滄江以西的最初據點,也是業已精熟的漢文化消解、吸納直至最終“反客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發端。東漢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舉國歸漢,東漢王朝為此舉行了盛大的宮廷慶典,并在哀牢統治中心保山壩建立永昌郡,永昌郡的設置,标志着中國西南疆界的大體奠定。文獻記載,當時的永昌郡地域極廣,行政管轄範圍與哀牢疆域面積大體一緻,即東起今滇中哀牢山脈,西達今緬北地區,南至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麓,有23萬餘戶189萬餘人,卓立東漢105個郡國中的第二大郡。自此,“永昌”這一名揚天下的地名就一直延伸至民國時期,一個在史籍中閃耀了1900多年的稱謂,在中國曆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末唐初,在唐王朝的支持下,雲貴高原洱海地區的南诏國迅速崛起。唐天寶二年(743),南诏國在永昌故郡地辟建拓俞城(土城)。元至元十五年(1278),都元帥段阿慶重修。明洪武十五年(1382)指揮王真沿舊基重建;十八年(1385)雲南前衛指揮李觀守永昌,複于舊址将土城改築為磚城;二十八年(1395)都指揮使胡淵擴建城池,效仿明王朝把鐘山圍入金陵城的形式,将太保山作為子城圍入永昌府城,并順山勢沿築城牆,将子城與主城融為一體。此後,其城池規模一直延續到滇西抗戰時期(1942年,永昌府城屢次遭受日軍空襲,千年古城建築大部分被毀,但府城街巷格局風貌依存),至今已有1275年。經過曆代修築、擴築,至民國時,永昌府城呈長方形,東、南、北城牆(主城)高7.33米,西城牆(子城)高5米,城牆周長13裡14步多,城牆上建有高大雄偉的升陽、鎮南、龍泉、永鎮、安定、仁壽、通華、拱北8道城門,各城門上部均建有城樓,高約10米,并附設角樓各4座,炮樓、鼓樓、鐘樓各1座;主城東、南、北三面城牆外有護城河,河寬7米,深1.7米,分别從易羅池和磨房溝引水入河,繞城後向東流出。曆史上的永昌府城有“72條街、82條巷”的集中原、江南、邊疆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城市風貌,其布局有矩,縱橫有序,經緯分明;城内建有永昌府署、府學、總兵署、協鎮署、保山縣署、縣學等衙署及衆多書院、牌坊、廟宇、會館、民居等,成為當時永昌轄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乃至歐非國家和地區的中外物資集散中心,中國西南的“國際大都會”。

  保山悠久的曆史為我們留下了衆多的文物古迹,現市、區範圍内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漢莊城址(永昌郡城遺址)、太保山玉皇閣、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即:蘭津古渡及霁虹橋、楊振鴻墓、塘子溝遺址、雙虹橋、光尊寺、老營李将軍府、梁金山故居、保山抗日江防遺迹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即:永昌府學大成殿、保山縣文廟先師殿、永昌府城仁壽門、太保山武侯祠、梨花塢宗教建築群、易羅池龍泉寺、卧佛寺、騰陽會館、漢營東嶽廟、打漁村玉皇閣、張志淳墓、辛街南嶽廟、永豐寺、諸葛堰、寶山寺、蒲缥李家老宅、怒江惠人橋遺址、北廟水庫;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栖賢寺、金雞寺、大理會館、迤東會館、湖南會館、白鶴觀、龍王塘、将台寺、哀牢寺、卧牛寺、青龍街、鳳儀古街等62處。

  保山悠久的曆史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現市、區範圍内具有代表性的“非遺”保護項目就有若幹項,如:民間文學《九隆神話》是我國史書記載的古代神話之一,傳統舞蹈《擦大钹》屢獲全國大獎,傳統美術《甲馬畫》堪稱一絕,傳統戲劇《香童戲》具有全國唯一性特點,民俗《保山哀牢犁耙會傳統習俗》是全國唯一仍在延續的傳統農耕用具交易會,《保山端陽花市傳統習俗》已傳承百年有餘,《烏銅走銀》《永子圍棋》《下村麸醋》《金雞口袋豆腐》《蒲缥甜大蒜》《保山南紅瑪瑙雕刻》等傳統技藝享譽全國,這些都是保山曆史上遺存下來且正在延續光大的珍貴遺産。

  源遠流長的哀牢文化、永昌文化、保山文化,曆經了數千年時光洗磨,而今已成為滇西珍珠般璀璨奪目的永恒風景,為行将拉開大幕的“曆史文化名城”建設儲備了無比豐厚的人文底蘊。

  (二)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備“曆史建築集中成片”的條件。

  目前,保山中心城市永昌府城舊址範圍仍保存着較多的曆史建築并集中成片,如:太保山武侯祠、碑林、玉皇閣、玉佛寺、大理會館、迤東會館、白鶴觀、楊振鴻墓、楊升庵狀元樓、仁壽門、騰陽會館、易羅池龍泉寺、禦龍井、梨花塢等曆史建築相對集中成片;永昌府學大成殿、保山縣文廟先師殿、兩湖會館、城隍廟、張家大院等曆史建築散落在府城東、南、北各個角落。保山中心城市周邊的省級曆史文化名鎮——闆橋古鎮青龍街、蒲缥古鎮興華街,國家級曆史文化名村——金雞鳳儀古街等曆史街區古建築集中成片,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散落在市、區周邊的不韋縣城遺址、永昌郡城遺址、南方絲綢之路永昌古道、蘭津古渡及霁虹橋、塘子溝遺址、雙虹橋、光尊寺、老營李将軍府、梁金山故居、保山抗日江防遺迹群、卧佛寺、漢營東嶽廟、打漁村玉皇閣、辛街南嶽廟、永豐寺、諸葛堰、寶山寺、蒲缥李家老宅、怒江惠人橋遺址、北廟水庫、栖賢寺、金雞四方街戲台、金雞寺、龍王塘、将台寺、哀牢寺、永順寺、馬王屯立煌營、卧牛寺、大官廟、趙錫光故居、禾木樹侵華日軍戰壕遺址等曆史古建築(群)、遺址遺迹依然保存完好。

  (三)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備“保留着傳統格局和曆史風貌”的條件。

  1.永昌府城舊址街巷至今保持着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傳統格局和曆史風貌。以保岫路、正陽路為中軸線呈東西、南北向分布,大緻可分6直街、8橫街,縱橫有矩,井然有序。曆史上的永昌府城街巷建設大緻有三大特色:其一,除中軸縱線從太保山東麓直通東門外,仁壽門僅至鼓樓坡而止,通華門僅至羔羊街而止,拱北門僅至王衙街而止,鎮南門僅至金齒街而止,此乃為戰守而特設者,如果敵軍破城而入,進入短兵相接之巷戰,可三面夾擊之,所謂出奇制勝,使敵軍猝不及防,挨打于朦胧;其二,街道兩廊下,均有較深下水道,雖大雨傾盆,雨過之後,街面決不淤積;其三,從風水角度考慮,南方屬火,故南門街西有月牙巷、箭道巷,東有下所房、胡家巷,使這一帶街巷形成一個大“水”字,以水滅火之意。在永昌府城舊址保護範圍内,騰陽會館、文筆塔、易羅池、龍泉寺、湖心亭、五郎廟、迤東會館、大理會館、白鶴觀、武侯祠、玉皇閣、會真樓、翠微樓、狀元樓、仁壽門、禦龍井、城隍廟、永昌府學大成殿、保山縣學先師殿、仁壽門街、太和街、陸家街、黉學街、車家街、小北門街張家大院、菜市街、二府街、範仕義進士第府、朱紫街、通商巷、王衙街、書院街、下水河兩湖會館、龍泉路文廟、菊巷、倉巷、下所房等古建築、古街巷及部分古民居、名人故居基本保存完好。

  2.闆橋古鎮至今遺存着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特色和風貌。滇緬公路、中印公路、320國道、杭瑞高速穿鎮而過,素有“北津煙柳”“梅花古渡”之美譽。古鎮青龍街伴随着南方絲綢之路的形成而誕生,其街長875米、寬8.6米,為迤西一大集市。街道兩旁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是外向型鋪面和内聚型住家的前店後宅式的傳統民居,格局多為小面寬、大進深,戶與戶多同梁和柱,部分為借梁生柱和靠牆主柱,雙面飛檐,形式古樸。通過河上的多座橋梁進入集鎮,形成前街後巷、自由靈活的街巷空間結構。境内至今仍存有光尊寺、龍王潭、八戒寺、栖賢寺、卧佛寺等衆多古建築。2001年,闆橋古鎮被列為“雲南曆史文化名鎮”。

  3.金雞古鎮由四方街、季平街兩條街道組成,建于漢晉時代,現存建築于清光緒年間重修,基本保持原有風貌。四方街東高西低,東西長80米、南北寬19米,以石塊鋪築,街兩側為整齊劃一的鋪面,位于四方街南側中部的文昌宮,其建築群規模宏大。季平街(金雞人呂凱,字季平,街名以呂凱字号命名)長約70米、寬7米,街道兩側分别有寬2米的人行道,街心寬3米左右,鵝卵石鋪砌而成,中間鑲有青石闆,街道兩側房屋為傳統中式瓦屋,分上下兩層,下層為鋪面,并沿用至今。境内至今仍存有金雞寺、卧牛寺、寶鼎寺等衆多古建築。2014年,金雞古鎮所在地金雞村成功申報為第六批“中國曆史文化名村”。

  4.蒲缥古鎮至今留存着衆多具有江南風格的古建築群落。古鎮形成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滇緬公路、中印公路、320國道、杭瑞高速穿鎮而過,是南方絲綢之路永昌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鎮占地面積1.36平方千米,曆史遺存下來的明清建築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2007年,蒲缥古鎮成功申報為“雲南曆史文化名鎮”。

  (四)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備“曆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軍事要地,或發生過重要曆史事件,或其傳統産業、曆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産生過重要影響,或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條件。

  1.保山壩是哀牢古國首邑和曆代永昌郡、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曾經發生過無數重要曆史事件。

  據《華陽國志》記載,西漢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實現他開疆拓土、經略天下的宏願,數度派遣重臣打通中央王朝與西南蠻荒之地的交通。漢武帝的意願雖然受阻于“昆明夷”,但中國最早的陸上國際交通線——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約公元前4世紀就通達身毒國(印度)的事實及哀牢國廣袤的區域和重要地位,的确引起了西漢王朝的高度關注,客觀上促進了西漢王朝對西南哀牢國(哀牢國首邑在保山壩)轄地的進一步開發。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哀牢國王柳貌舉國歸漢,東漢王朝随即在哀牢國統治中心保山壩設置永昌郡。中國著名詩賦大家、史學大家班固在其《東都賦》中以“綏哀牢,開永昌,春王三朝,會同漢京”盛贊之。三國時期,蜀漢王朝及其賢相諸葛亮,視永昌為其在西南地區的重要基地。唐、宋、元時代,永昌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元朝官員馬可•波羅遊曆永昌時,記載了發生在永昌屬地的“象馬之戰”,那披甲上陣的象陣可謂是人類戰争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明清至民國時期,永昌又發生了許多關乎國家安危的大事。如:明正統年間,兵部尚書王骥“三征麓川”,每次用兵十萬以上,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足見永昌在明王朝中的地位;明萬曆年間,永昌戰事告急,著名将領劉綎、鄧子龍受命于危難之中,遠道馳援擊潰入侵之敵,安定了邊疆。時任永昌參将的鄧子龍,面對占絕對優勢的敵人“象馬戰陣”,毫不畏懼,勇戰、巧戰以殲敵。明朝末年,永曆皇帝入雲南,保山一度成為曆史轉折關頭的關鍵之地。清軍以吳三桂為首的強大軍隊千裡追擊而來,一個舊王朝與一個新王朝在保山展開了最後對決。進入清代,清高宗乾隆皇帝發動了以安定西南邊疆為目的的“征緬”行動,軍力強盛,聲勢浩大,也是清王朝的一次極為重要的軍事行動。此次戰争涉及地區甚廣,但軍事指揮中心卻在永昌。對于“征緬”戰局,清高宗極為關注,留下的直呼永昌、騰越地名的戰事詩篇就達40餘首,這次戰争最終以清王朝勝利而告終。清末,在永昌府城發動了“永昌起義”,無數辛亥革命志士抛頭顱、灑熱血、棄家産,為反對封建專制立下了汗馬功勞。抗日戰争時期,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設在保山壩馬王山,成為滇西大反攻戰役的軍事指揮中心。解放戰争時期,中共地下黨在保山壩金雞村發動了“四一五”武裝起義,由此被省政府列為瀾滄江以西唯一的革命老區。

  綜上所述,曆史上發生在保山壩的重要事件可以概括為:東漢時“哀牢歸漢”;三國時永昌郡王伉、呂凱為維護蜀漢統一“執忠絕域,十有餘年”;唐代南诏國以永昌為基地“西開尋傳南通骠國”;明代鄧子龍統軍進行的靖邊衛國戰争;辛亥革命永昌起義;抗日戰争時期滇西大反攻戰役、“保山五四慘案”(抗戰時期全國四大慘案之一);解放戰争期間中共地下黨在保山發動的“四一五”武裝起義。

  2.保山傳統産業對本地區的發展産生過重要影響。

  早在西漢時期,永昌細布等絲、棉、麻紡織品銷往外地。唐宋以後,手工業不斷發展,銅器、鐵器應用逐步推廣。至明清時期,保山礦冶作坊增多,從事鐵制小農具生産的匠人随之增加,績麻、紡織已成為主要家庭手工業。已能制作“永子”圍棋,料絲燈,紅藤杖、象牙、琥珀、瑪瑙制品等精制的工藝品。可以這麼說,保山的傳統産業在曆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護傳統産業發展中所留下的曆史軌迹,可以進一步豐富保山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曆史内涵和文化底蘊,是當代人及後人閱讀我們這座城市的重要物質依托,也為保山未來的産業發展帶來思考和啟示。

  曆史發展到了今天,保山中心城市規劃範圍内仍在延續的傳統産業列舉一二:“永子”圍棋是明清時期永昌府向朝廷進貢的首選供品,明代徐霞客在其《遊記》中稱“棋子出雲南,以永昌者為上”,清代劉崑《南中雜說》稱“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為第一”;“金雞口袋豆腐”是保山享譽四方的傳統名特食品、美味佳肴,明崇祯年間,著名高僧擔當和尚雲遊到永昌金雞寺挂單講經時,将當地的白豆腐制成營養豐富且味道鮮美的素食佳品——口袋豆腐,并将制作方法傳授給村民,從此“口袋豆腐”制作技藝代代相傳,沿襲至今;“育德陶藝”是金雞育德人先祖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随征南将軍傅友德、沐英到保山戍邊時帶來的工藝,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沙登甑子”是保山沙登村的紮甑工藝,世代傳承而經久不衰,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李家屯的臭豆腐”是保山壩乃至滇西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一塊響當當的名牌。《保山縣志稿》記載:“李家屯又叫豆腐屯,其生産的臭豆腐為名牌特産。”明清時期李家屯的臭豆腐遠銷全省各地及緬甸一帶。

  3.保山曆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産生過重要影響。以下列舉一些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

  (1)道路建設:“永昌道”因南方絲綢之路途經永昌郡地而得名。據《史記》《漢書》等史籍記載,最早是在戰國時期由四川、雲南等地民間商旅為溝通對外經貿需要而自發開辟出來的。到西漢武帝開西南夷之時,被納入官方經營予以開發。東漢永平十二年哀牢夷内屬,漢明帝劉莊于其地置永昌郡,為切實加強控制,抽調大批軍隊和刑徒進行大規模的擴修拓展,使成經營西南邊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此後,又經過唐宋元時期以及以及明清時期“三征麓川”“征緬”等多次大規模的開鑿鋪築,終于形成規範的官方驿道管理格局,一直沿用到民國年間修築滇緬公路後,才最終為現代公路所取代,前後沿用通行時間長達2400餘年,可謂是世界交通史上壽命最長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即中國雲南連接緬甸九谷至臘戌的公路,又稱昆畹公路、抗日公路,于1938年開始修建,滇緬公路與緬甸臘戌鐵路連接後直通緬甸仰光港。滇緬公路是抗日戰争時期中國與世界聯系的唯一的運輸通道,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印公路是抗日戰争時期中美兩國合作修建的、自印度雷多經緬甸密支那進入中國雲南邊境(騰沖、瑞麗)至昆明的國際軍用戰略公路,曾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2)城市建設:西漢元封二年(前109),西漢王朝在保山壩金雞村辟建不韋縣城,是中國最西南端的縣份;東漢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率77個邑王舉國歸漢,漢明帝劉莊以哀牢國統治中心保山壩辟建永昌郡城;唐天寶二年(743),南诏王皮羅閣在保山壩西部太保山下辟建永昌府城。

  (3)水利建設: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南征期間,蜀漢軍隊在鳳凰村(今漢營村)西南端辟建“諸葛亮洗馬塘”(後稱諸葛堰),明成化年禦史朱皚加以擴建,現作為水庫仍在使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橋梁建設:瀾滄江霁虹橋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鐵索橋,此處古為舟筏渡口,東漢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橋,曾流傳“渡博南,越蘭津”的歌謠,元貞年(1295)改架木橋,得名霁虹橋,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改建鐵索橋,清康熙年間重修,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永昌知府陳孝升捐款倡建怒江雙虹橋,該橋古建築、鐵索至今保存完好且仍在使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道光十九年(1839),永昌知府周澍主持建造怒江惠人橋,該橋遺迹尚存,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二十四年(1935),保山著名僑商梁金山捐資建怒江惠通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教育建設:元初,始建永昌府學大成殿(今保山市隆陽區一中内),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十一年(1532),都禦使顧應祥等修建保山縣文廟,文廟先師殿(在今保山市實驗小學内)至今保存完好,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設正學書院和保山書院,位于黉學街西側;明萬曆十一年(1583),設見羅書院,位于黉學街西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設九隆書院,位于今保山市實驗小學内;清乾隆三年(1738),設永保書院,位于書院街西側。

  (6)宗教建設:漢代建卧佛寺,唐開元四年(716),印度高僧些島來永昌傳道,擴建卧佛寺,并利用寺中崖下巨石刻成卧佛(“文革”中被毀),明崇祯十年(1637)重修。現在供奉的這尊玉佛,是旅緬華僑居士付鳳英等佛教弟子于1988年聯合捐贈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此題寫了“雲岩卧佛”的匾額,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唐天寶二年(743)南诏王皮邏閣為祭祀佛教尊神而建光尊寺,現存建築多為清朝後期至民國初期重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鹹通元年(860),南诏王世隆在永昌哀牢山腰辟建哀牢寺;明嘉靖十四年(1535),金騰兵備道副使任惟賢建太保山武侯祠,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二十八至三十八年(1549-1559),永昌郡人馮君魯為倡導國教、推崇皇權,主建太保山玉皇閣,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順治十八年(1661),“永半朝”王宏祚在梨花塢建慈雲閣,梨花塢古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7)航空建設:民國十八年(1929),始建保山飛機場,屬軍用機場,是著名的“駝峰航線”的主要起降機場,為滇西抗戰的勝利做出過重大貢獻。1958年4月1日,中國民航保山站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民航總局在全國設立的第一個地級地方民用航空站。

  4.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1)永昌府城建築的文化特色。永昌府城素有“滇西文獻名邦”之譽,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中外商旅重鎮,中原文化、邊疆少數民族文化、東南亞文化、南亞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永昌府城(拓俞城)始建于唐天寶二年(743),曆史上曾是雲南境内構築最早、規模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一座攻防型城池,有城樓8座,城牆周長13裡14步多,按照清光緒年間度量衡标準“一步為5尺,兩步為1丈,一裡等于576米”計算,永昌府城周長7488米零7丈,約7.5公裡,城池面積為雲南之冠。曆史上的拓俞城(今保山市永昌府城舊址)、拓東城(今昆明市拓東城舊址)、太和城(今大理市太和城遺址)形成三足鼎立,為雲南曆史文化豎立了三座豐碑。永昌府城布局有矩,縱橫經絡分明,具有高超的城市建設藝術。府城8道城門皆有城樓,周為角樓、四炮樓及鐘樓、鼓樓。鎮南門城樓曾設有“銅壺滴漏”的計時器,派兵防守,成為明清時期城内作息時間的發布中心,銅壺滴漏毀于清代鹹豐辛酉年(1861)兵燹,升陽門城樓則塑有永昌參将鄧子龍像,威震一方,通華門城樓則有清代道光時期永昌知府宋湘草書“飛閣流丹”橫匾,奇如奔雷墜石,勢似絕岸頹峰,曆來為人稱道。東、南、北三面城牆之外,均有護城河,深5尺、寬2尺,城門外設吊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建築藝術的瑰寶,曆史文化的标志,大多毀于戰亂。

  (2)永昌府城舊址及城郊建築的文化特色。目前府城舊址及城郊遺存下來的古代建築是集江南風格與邊地風格為一體的文化特色。如太保山區域古建築風格集中反映為明清時期江南風格,據民國《保山縣志稿》載:洪武二十八年(1395),都指揮使胡淵辟西城而廣之,羅太保山于内,仿金陵城包鐘山之制,使山與城渾然一體,宛如江南鐘山。在太保山區域及周邊尚存有始建于明清時期的武侯祠、玉皇閣、玉佛寺、狀元樓、仁壽門、龍泉寺、五郎廟、大理會館、迤東會館、白鶴觀、騰陽會館、梨花塢等集中成片的古建築群;散落在府城區域及城郊尚存有始建于唐至明清時期的栖賢寺(唐代)、永昌府學大成殿、保山文廟先師殿、張家大院、龍泉路文廟、兩湖會館、範仕義進士第府、雙龍寺、宏恩寺、鴻靈寺、水月寺、水蓮寺、法華寺、觀音寺等衆多古建築;永昌府城舊址大部分曆史文化街區格局風貌尚存。

  (3)闆橋古鎮建築的文化特色。闆橋古鎮古建築主要集中在青龍街兩側,街面由青石闆鋪成,并深嵌着串串馬蹄印,兩邊的古建築型制古樸,至今仍保存完好。青龍街西北側的萬氏祖祠始建于明萬曆年間,記載着闆橋萬家輝煌的曆史。闆橋古鎮附近至今尚存有始建于唐至明清時期的光尊寺、卧佛寺、龍王潭、八戒寺、碧龍庵等古建築。

  (4)金雞古鎮建築的文化特色。2013至2014年,金雞村先後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國家曆史文化名村,是滇西瀾滄江以西唯一的中國曆史文化名村、雲南省革命老區。從整體看,金雞古鎮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小鎮風格。明清以後,随着民間戲曲活動的興起,為活躍集市氣氛,創建了這既是街道又是劇場的特殊建築格局。現存的金雞古戲樓建築樣式為重檐式樓閣,樓上為戲台,樓下為街門。戲台為傳統伸出式,兩側為副台,台口有階梯上下,台面裝飾飛檐垂柱,内壁存有清代詩畫彩繪,具有濃郁的藝術特點和古鎮民居特點。保山列入國史第一人的呂凱死後,後人為紀念他,修建了呂公祠,刻有“漢陽遷亭候雲南太守呂季平先生故裡”的華表完好無損,“呂公巷”“呂公故裡”等地名沿用至今。金雞古鎮周邊目前尚存有始建于明清時期的卧牛寺、金雞寺、寶鼎寺等衆多中原風格的古建築群落。

  (5)蒲缥古鎮建築的文化特色。蒲缥古鎮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永昌道上的重要驿站,于2007年列為省級曆史文化名鎮,至今仍存有大量明清時期江南風格的古建築群落。古鎮周邊目前尚存有“塘子溝文化”遺址和梁金山故居等民國建築。

  (6)保山壩周邊仍保留着衆多的民族建築特色。民族建築主要集中在怒江流域潞江、芒寬段,至今仍保留着典型的亞熱帶地區少數民族建築特色和民俗風情,如傣族、彜族、傈僳族等。

  (五)保山中心城市基本具備“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範圍内有2個以上的曆史文化街區”的條件。

  目前,保山中心城市永昌府城舊址的曆史文化街區主要有:西片的仁壽門街、太和街、朝陽街、菜市街(今明昌街)、鼓樓坡至新牌坊(西至太保公園大門、東至太保南路與保岫西路交叉口)、守府街(北廊為明代永昌府衙門故址)、陸家街、協台街(後稱縣署街,街西為明代右侍郎張志淳府第故居,即今市委、市政府住宅大院)、黉學街、上水河;東片的二府街(西廊為永昌府同知衙門、範仕義進士第府)、通商巷、朱紫街、大北門街(亦稱拱北門街)、王衙街(為清初王宏祚故居)、下水河(兩湖會館)等,以上街、巷、民居基本保留着傳統格局和曆史風貌。

  (六)保山中心城市具備“文化名邦、名人輩出”的顯著特點。

  曆史上的永昌府城,被譽為“文化名邦”,素有“小南京”之稱。回顧保山曆史,這裡曾留下東漢時期永昌郡首任太守鄭純,元朝時期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明朝時期永昌參将鄧子龍、“明代著述第一人”楊升庵、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南明永曆帝;清朝時期被稱為“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的書法大師王文治(曾為“調辦糧台”事宜到保山)、寫下“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著名詩人趙翼(随大将軍傅恒“征緬”與另一位文化名人趙文哲一同到保山)、任過永昌知府的書法大家宋湘、雲貴總督林則徐(為解決永昌“回漢事件”到保山)、任過永昌府推官的馮甦;民國時期的李根源、黃興、蔡锷、蔡元培、徐悲鴻、方國瑜、陸铿、艾思奇、範文瀾以及滇西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戰将史迪威、衛立煌、羅卓英、孫立人、宋希濂、杜聿明、黃傑、戴安瀾、霍揆彰、林蔚、廖耀湘、陳明仁、阙漢骞、何紹周、黃琪翔、周福成等曆史名人的足迹;新中國成立後,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名人來到過保山,有的還留下了抒寫保山的文字,他們中有艾蕪、王蒙、賀敬之、柯岩、汪曾祺、魏巍等老一輩文藝家,也有一批批中國當代文藝界、學術界新銳。這裡曾養育了哀牢“開國之君”九隆、“哀牢歸漢”和平使者柳貌,蜀漢名将呂凱,明代布衣教育家楊元、著名學者“張氏三父子”,清代名宦“永半朝”王宏祚、吳樹聲(曾任山東肥城、沂水知縣)、劉樹堂(曾任浙江巡撫)、範仕義(曆任孝豐、寶山、儀征、如臯、江甯、常熟知縣)以及著名學者“袁氏五兄弟”、回民領袖杜文秀,滇西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戰将趙錫光等著名人物。

  通過對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優勢分析。筆者認為,保山中心城市無論從曆史的角度來講,還是從文化的層面來論,都可以稱之為是一座見證中國曆史發展軌迹的西南邊陲曆史文化名城。然而,雖然我們有一定的優勢,但畢竟是争創“國字号”,其難度也是衆所周知的,因此我們在争創過程中切不可操之過急,必須按照“全面普查、梳理分類、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思路高位推進,關鍵是要制定好一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實施方案,力争用3~5年的時間,成功申報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四、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對策措施

  (一)痛下決心、迅速啟動。建議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盡快研究作出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決定,成立專門的市(區)創建工作領導班子和由市(區)住建、規劃、文化、旅遊、社科、史志、檔案等部門組成的工作機構,由市政府制定實施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将修繕保護、恢複重建和創建工作經費納入财政預算,并迅速啟動創建工作。

  (二)重點對保山中心城市規劃範圍内的文物古迹、文化遺産、遺址遺迹進行全面普查。在學習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做好文物古迹普查、理清曆史文化脈絡、制定創建方案、進行名城規劃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邀請省政府、國務院評審專家提前介入指導,争取3~5年創建申報成功。由市、區文化部門牽頭,對中心城市規劃範圍内的文物古迹、文化遺産、遺址遺迹進行全面普查梳理,深入挖掘曆史文化資源,盡快對現存文物古迹的修繕保護、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但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古迹的恢複重建、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範圍等拿出具體規劃方案。

  (三)進一步理清保山曆史發展脈絡和建城史。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必須系統整理、科學梳理保山曆史發展脈絡和建城史。保山壩西漢築不韋縣城,東漢築永昌郡城,唐代築拓俞城(永昌府城),建城曆史2127年。這個結論,推而不倒。在此基礎上,建議市政府組織市、區文史專家對保山曆史發展脈絡特别是建城史進行系統整理研究。對于重大的史實,隻有正本清源,尊重曆史,實事求是,科學論證,形成共識,到申報階段才有底氣、有根據。保山悠久的曆史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對衆多的文化源流應該加以甄别,去粗取精。在創建過程中,要根據保山的文化資源優勢,大力挖掘研究哀牢文化(青銅、民族、農耕等)、永昌文化(絲路、永子、南紅、名人、民俗、屯田、教育、僑商、抗戰等)、保山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承的區域文化,如:節慶、永子、商業、地質、珠寶、溫泉、紅色、美食等)“三個文化”,要在打造曆史文化品牌、溫潤休閑品牌、曆史名人品牌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目前,保山曆史文化類文學、影視創作還處于初始階段,至今沒有出現在全國有影響、有震撼的精品力作,要組織精英力量,創作諸如《哀牢歸漢》《永子傳奇》《楊升庵傳奇》《保山1942》《梁金山傳奇》此類具有強烈感染力、震撼力的描寫保山曆史文化、曆史名人的影視作品,來大大提高保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如果引資在保山拍攝影視劇,必然要在保山壩建設2~3個影視拍攝基地,可以借機恢複重建哀牢王宮、不韋縣衙、永昌郡城、永昌府城、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類似“水浒城”“三國城”一樣,可以将其開發成為旅遊景區,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四)精心謀劃、科學制定《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實施方案》。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制定完善實施方案。方案要具體明确現有古建築修繕保護項目名錄、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但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古迹的恢複重建(如古城門、古牌坊、會館、曆史文化街區、書院、名人故居等)項目名錄以及曆史文獻整理計劃、保障措施等内容。

  (五)加快區域内各級文化遺産申報晉級力度。文化遺産包含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曆史文化名城如果缺少了文化遺産、文化精神、文化品牌就不成體統。因此,在創建過程中,要加快區域内各級文化遺産的申報晉級力度,讓更多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非遺項目、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向“國字号”邁進。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整合文化資源,突出抓好千年古城“永昌府城”地名文化遺産的申報以及“九隆神話”“國寶永子”“香童戲”“烏銅走銀”“甲馬畫”等省級“非遺”項目的申報晉級工作,助推“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争創工作。

  (六)加大對現存文物古迹的修繕保護、對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但遺址尚存且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建築的恢複重建力度。一是重點對永昌府城舊址範圍内現存的古建築進行全面修繕保護,如:兩湖會館、大理會館、白鶴觀、範仕義進士第府、仁壽門、菜市街(今明昌街)等。二是重點對城郊現存的曆史文化街區和古建築進行全面修繕保護,如:闆橋古鎮青龍街、金雞古鎮四方街和季平街(兩個古鎮的街、巷、民居基本保留着傳統格局和曆史風貌,且有較大的修繕、恢複、提升空間),青華海湖畔水月寺、水蓮寺等。三是對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但遺址尚存的具有代表性的永昌府城舊址曆史建築進行恢複重建,如:城門城樓可恢複重建鎮南門、升陽門、通華門;古牌坊可恢複重建保岫西路“新牌坊”“三牌坊”(原名天恩坊)“四牌坊”,府學街與太和街交叉口可恢複重建“題名坊”;書院可恢複重建“保山書院”﹝嘉靖四十二年(1563),設保山書院,位于今永昌府城舊址黉學街﹞、“九隆書院”﹝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設九隆書院,位于今保山實驗小學﹞;名人故居可恢複重建原縣署街“明代右侍郎張志淳府邸故居”、原王衙街“永半朝”王宏祚故居;古衙門可恢複重建“明代永昌府衙門”(故址在今保岫西路與太保北路交叉口東北側)、“永昌府同知衙門”(故址在二府街西側);曆史街區可恢複重建仁壽門街、二府街、朱紫街、通商巷等;抗戰遺址可恢複重建闆橋馬王屯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等。四是積極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對永昌郡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最終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上區域的曆史文化内涵和底蘊十分豐厚,至今保存着衆多文物古迹,在保山曆史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是無可置疑的,也是保山中心城市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據,應作為重點來突破,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對現存古建築加以修繕保護、對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建築進行恢複重建。在操作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修舊如舊”“恢複如初”的原則精心修葺,回歸原貌,并将古街名、古廟宇、古碑銘、古建築進行分級立牌保護。此外,隆陽區範圍内具有較高曆史文化價值的遺址或文物古迹還有永昌古道、芒寬雙虹橋、蒲缥梁金山故居、老營李家大院、西邑千佛洞、蒲缥塘子溝遺址、怒江江防遺址等,這些遺址或文物古迹都必須嚴格加以修葺保護,恢複曆史舊觀,有的要擴大保護範圍,并加強有關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七)大力實施城市主題文化發展戰略。創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不光是要修繕、恢複、保護一批曆史古迹,最終目的是要把“文化保山”的靈魂融入城市發展、根植市民心中、全面推向世界。這個靈魂就是城市主題文化。建議在深入挖掘、系統梳理保山曆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聘請國内一流的專業機構進行高端謀劃、頂層設計,精心提煉保山曆史文化元素,并通過編制實施城市主題文化發展戰略規劃,把城市主題文化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各種專項規劃,融入城市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凸顯保山中心城市整體風貌特色。城市文化名片濃縮城市文化底蘊和文化張力,是最能展示城市形象和個性的元素符号。打造最具代表性的内涵豐富的城市文化名片,對進一步宣傳城市、推介城市有重要作用。筆者以為打造保山中心城市文化名片可以下列3個主題文化為核心:一是以哀牢山•青華海•東城區為中心的哀牢文化主題。這一區域要充分體現哀牢文化元素,建議在青華海東湖畔修建“九隆神話”“哀牢歸漢”雕塑群,使其注入更多的哀牢文化元素;二是以九隆山•永昌府城•西城區(含南城區)為中心的永昌文化主題,這一區域着重以“永昌文化”為核心,逐步恢複内外八景,充分展示永昌文化輝煌燦爛的一章;三是以闆橋古鎮•永子圍棋小鎮•金雞古鎮為中心的保山文化主題,這一區域重點突出“永子文化”的魅力,使“國寶永子”成為提升保山中心城市形象最為直觀的有效載體,并整合區域内古鎮、古道、古村落、端陽花市、烏銅走銀、南紅瑪瑙、宗教、抗戰、美食、商業、紅色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元素。與此同時,要加快建設保山中心城市文化主題博物館,如:哀牢文化博物館、永昌文化博物館、滇西抗戰文化博物館、永子文化博物館、民俗文化博物館、南紅文化博物館、金雞武裝起義陳列室、楊升庵紀念館、徐霞客紀念館等。

  (八)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必須走法制化道路。盡快制定《保山中心城市曆史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保山中心城市曆史建築保護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并以市人大地方法規的形式頒布實施,使相關工作有法可依,建立長效機制,依法管理,不以領導人的意志改變而改變。在制定曆史建築保護開發利用政策、積極引進資金、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參與保護開發利用的同時,必須進一步明确保護開發利用的原則、方向和目的,防止惡性開發和破壞性建設,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特别是在永昌府城舊址2.1平方千米的範圍内嚴禁建蓋高層建築,對現有街巷格局嚴禁再擴建。在曆史文化街區恢複建設中,要保持曆史原有格局及風貌,采用青石闆路鋪建,如仁壽門街、二府街、通商巷、朱紫街、龍泉門南側(正在改造中)等。用于開發的曆史建築,必須保存好相關的文化價值和文化信息。

  五、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保障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确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義。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必将進一步促進規劃範圍内曆史古迹的保護開發利用,促進城市建設向更高層次、更高文化品位發展,不斷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争創這個載體和抓手,經過修繕、恢複、保護與傳承這個過程,為後人留下一筆曆史财富,讓保山中心城市成為一座具有鮮明特色、魅力四射的曆史文化名城。

  (二)組織健全,全民參與。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機構進行高效運作,市、區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挂帥,建設、規劃、文化、旅遊部門要通力協作,相關部門要緊密配合,各部門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旦“創城”目标已定,就應将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各單位,要有重獎嚴罰措施。政策應有所傾斜,财力須優先保障,合力要逐步形成,工作需全力突破,為“創城”工作營造濃厚社會氛圍。曆史和文化都是保山人民所共同創造的,“創城”也同樣需要全民參與。宣傳部門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新聞媒體要開辟專欄征求市民意見建議,群策群力共創“名城”,檔案部門要開展向全國征集“保山人寫的書和寫保山人的書”活動,讓更多的文字聲像史料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市、區圖書館要開辟“保山曆史文化閱覽室”,讓更多本地人和外地人了解保山的曆史和文化。市“創城辦”要廣泛聽取文史專家的指導和建議,特别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專家的意見。與此同時,市、區政府要加強與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等國家機關的溝通聯系,以取得他們的支持。

  (三)不斷完善創建方案,注重保護、開發、利用相互融合。能成功跻身于“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列與有一個好的創建方案是分不開的。因此,制定創建方案,要明确主線,先易後難,分步實施,突出曆史,彰顯文化,創建方案應随着創建的深入不斷進行補充和完善。創建過程中要注重抓基礎,抓示範,抓亮點,抓切入點,抓突破口,以實實在在的創建成效赢得“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稱号。近年來,市、區政府通過對易羅池、玉皇閣、光尊寺、武侯祠、騰陽會館、保岫影劇院等文物古迹的修繕,以及新建保山曆史名人堂、青華海永昌閣等,保山中心城市的曆史厚重感得以充分體現,文化品位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市、區聯動,密切配合是确保“創城”成功的關鍵。“創城”目标提出後,市、區兩級要互聯互動,規劃、建設部門要與文化、旅遊、史志、檔案等部門鼎力合作。為确保“創城”效果,要加快永昌府城舊址、闆橋古鎮、金雞古鎮現存曆史古迹的修繕保護進度,特别是永昌府城舊址内的重要遺址遺迹的恢複建設必須優先立項,保山壩區内現存的重點文物古迹修繕提升工作必須适時跟上。

  總之,保山中心城市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工作離不開市、區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和各級各部門的高效配合,離不開全體市民包括在外的保山籍人士和所有關心、熱愛保山的人們的共同努力。整個創建過程環環相扣,我們必須以“抓鐵留痕”的匠人精神,紮紮實實走好每個步驟、每個環節,争創“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方能取得圓滿成功!

  參考文獻:《永昌府志》《保山縣志稿》《保山掌故》《耿德銘文集》

  (作者王自軍 系中共保山市委史志委副主任、市社科聯兼職副主席)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南昌屬于南方還是北方什麼城市
南昌屬于南方還是北方什麼城市
南昌屬于南方還是北方什麼城市?南昌屬于南方城市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東部是以秦嶺淮河為界南昌市地處江西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遊,鄱陽湖西南岸,位于東經115°27至116°北緯28°10至29°11之間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所以屬于南方,我來...
2024-12-28
濟南必去的10個地方
濟南必去的10個地方
濟南,别稱泉城,山東省省會。濟南因境内泉水衆多,擁有“七十二泉”,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趵突泉景區5A濟南市曆下區趵突泉南路1号趵突泉是到濟南必去的景點,曆史上濟南有7名泉,趵突泉是知名度最高的,現在是形成了一帶趵突...
2024-12-28
昆山市屬于哪個省
昆山市屬于哪個省
昆山市屬于哪個省?昆山是江蘇省首批省直管縣之一,财政、經濟等各方面與省委省政府直接挂鈎,但是行政區劃依舊隸屬于江蘇省蘇州市,人事行政事務依舊由蘇州市委市政府掌握,級别相當于副地級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昆山市屬于哪個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
2024-12-28
澳洲旅遊簽證都需要哪些資料
澳洲旅遊簽證都需要哪些資料
近幾年來,國内人士去國外進行旅遊的概率和機會變得也越來越多了。這不僅意味着國内人士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也意味着我國和國外的友好關系變得更加密切。澳大利亞這個國家就是國内人士在各方面的發展中優先想到的,一個國家出國是必定要辦理相關的簽證的,旅...
2024-12-28
宜賓旅遊十大必去景點
宜賓旅遊十大必去景點
宜賓旅遊十大必去景點?隘口石坊位于珙縣玉和苗族鄉隘口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宜賓旅遊十大必去景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宜賓旅遊十大必去景點隘口石坊位于珙縣玉和苗族鄉隘口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
2024-12-28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