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是以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在這個曆法中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運轉規律而制定的曆法,它的一年有長有短。
有人從概念上把公曆和陽曆、陰曆和農曆又做了區分。實際上在民間所說的,陽曆就是我們整天使用的公曆,陰曆就是我們整天使用的農曆。曆法和其它東西的形成一樣都有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整合有革新。不論什麼東西,一旦形成一種新的格式,就不應該把它所包含的各種成分再區分出來去對待。這些成分都已經成了它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裡我們不再去探讨二者的形成過程,隻就現用的兩種曆法做個說明。
陽曆的一年是指今年的元旦到明年的元旦,一共365天。而地球繞太陽一圈,卻不是正好就為365天,而是365.24219天。因此,陽曆每四年就有一個366天。人們把365天的年稱為平年,366天的年稱為閏年。
陽曆一年是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臘,這幾個月都是31天,其餘的除了二月份以外都是30天,二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陽曆的二十四節氣,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兩天。在寒暑方面,陽曆每年都是七月份最熱,一月份最冷。
陽曆中的節氣規律性強,容易記住,但是陽曆反應不出月亮的圓缺,這點有些遺憾。
陰曆的一年,是指今年的春節到明年的春節。它比陽曆少十一二天,一年為353—355天。所謂春節就是“立春”前後的節氣。為了讓春節與立春相距不遠,每19年就設置7個閏月。用閏月來調整春節和立春之間的距離,讓它們不能相距太遠。
有閏月了,這年就會是13個月,稱為閏年;沒有閏月的年是12個月,稱為平年。有閏月的年份一年就是383天或者384天。陰曆中隻分大月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沒有規律。
在陰曆中也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年分成了二十四節氣。但是由于每年的長短不一樣,節氣沒有固定的時間,不好掌握。
陰曆實際上不隻是按月亮的運行軌迹找曆法,它也參考了太陽的規律變化找出了二十四節氣。它顯示出了我國古代人們的聰明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