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問了這樣一個:在空調這樣一個相對同質化的行業中,格力的技術優勢體現在哪裡,有多強,百思不得解。之前有個朋友也這樣說過,他說大街上的那些個手機品牌用起來明明都差不多,但為何更貴的蘋果卻賣那麼好。在生活中,如果不夠用心,我們會把很多有差異化的東西看作是同質化,結果就是對某些現象難以理解。
如果你認為空調是同質化行業,那永遠搞不懂格力的崛起,因為底層邏輯已經錯了,略微深入思考下,便不會這麼去想,試問,你或你的家人朋友在買空調時,會單純選擇那個最便宜的嗎?既然不是,那到底還在考慮什麼
我們可以在朋友聚餐時,調研下他們買空調時的考慮,尤其是公司大批量對空調的采購。
通常來說,越同質化的行業,那個最貴價格産品的企業就越難有優勢,而格力美的這些産品價格偏高的企業,反而市占率更高,前三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在70%以上,這恰恰說明空調并非同質化,而是有技術品牌護城河所在。
從紙面上去看,可以看下它們背後的研發費用,可以感受下,同樣一台空調背後,他們分别付出了多少差距的研發費用,上市空調企業中,格力是每年60億左右,美的近幾年攀升至100億,海爾也是60多億,而其他如春蘭,隻有100萬、幾十萬研發,海信家電有十幾個億,長虹有10幾個億研發,奧克斯十幾個億,志高隻有不到兩個億的研發,由此, 雖都長成空調模樣,看似同質化,但各品牌空調的背後所被注入的研發價值是完全不同的,這種持續投入的研發費用的不同,所伴随的結果是市占率的不同,消費市場在長期一定是越來越聰明的,所以,這本身對我們分析就是一種善意的提醒和暗示,空調市場的叠代升級以技術内在雪球為驅動
從專利角度去感受,格力單專利數量就5.6萬個,發明專利2.16萬,外觀設計5400個,每一個專利都代表着對内在技術雪球的叠代進步。
這一重重叠代而來的技術雪球,應用到現實應用中來,主要體現幾大點:
1.省電,這也是很多采購格力空調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高效的離心機比國家一級能效水平節能40%以上,像智能化霜一年就節電30億度,很多企業在購買空調時,會考慮到幾年下來會省下多少電。
2.質量及體驗效果
像智能化霜技術,制熱效果比傳統提高三成以上,變頻震動噪音更低,室内溫度控制精确到一度以内,都是對極緻體驗的技術要求
3.壽命及維修
空調屬于耐消品,用戶不僅注重當前的體驗,更會注重後續的壽命和售後,這也是我之前調研最直接的感受:好用和耐用。
格力空調按照常年52°正常使用來設計,壽命更長,而普通空調則是43°來設計生産,且設有業内沒有的篩選分廠,對所有外購零部件進行全檢,保證質量和壽命,萬一出點啥故障,對于用戶來說,是一件很覺麻煩的事,品牌心智的優勢,這讓用戶在選擇時,更容易感性去信任選擇龍頭品牌,這是該行業龍頭品牌所享受到的心理優勢
4.龍頭品牌的心理優勢
從消費者行為心理學去分析,咱們在買一些價格不菲的商品時,都會不自覺傾向那個行業龍頭大品牌,這是一種心理上的“不自覺避險”,讓咱們避免遭受巨大的沉沒成本。由此,這也是龍頭品牌所享受到的、在被購買時的心理優勢
調研中還有一點感受,就是用戶潛意識中的技術過剩,它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費分級,那就是很多用戶在購買空調時,并非在心底裡就想買個最好的,有很多人就想買個差不多問題不大的,他們對空調的額外要求沒那麼高,他們潛意識會認為,太好的反而對他而言是“技術過剩”或沒必要,隻要大牌子價格不是太貴就可以,由此,很多人并沒有特别指出非要買哪一個大品牌,而是覺得美的格力海爾都是差不多能信賴的,在其中選個價位不那麼貴的就可以,這類人群對價格還是比較在意的,過去十年,巨量的“拼多多人群”開始湧入前三品牌去進行分級消費,他們在大品牌下選擇匹配自己财力的價格産品,這也是咱們可以感受到的一種現象。
而格力美的等巨頭們在商業上的崛起,是産業鍊各環節共振的良性循環結果,産品質量是底層最堅實的基石,它以領先的研發和正确的企業戰略為代價,在時間的長河裡凝聚成有口皆碑的品牌心智,品牌又進一步帶動并享受銷量、溢價、利潤的提升,由此推壘彙聚成規模優勢,規模優勢又進一步反哺研發和整條産業鍊上的其他環節,諸如渠道拓展、生産成本、采購優勢等,由此産業鍊各環節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共振,這種結果最終反饋到用戶那裡,就是品牌大、終端渠道多、産品好用、口碑響、售後有保障,巨大的被選擇優勢也就此形成,市占率也就此提升,格力空調以37%的内銷銷量份額獨領龍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