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韓榮
拿一塊白色面團作圓圓的肚皮,用滾子輕輕按壓四周突出人物的面部,再用調制好顔色的黑色面團做出四肢和耳朵,在楊剛手下,一個冰墩墩的大緻雛形就做好了。
作為一名90後小夥兒,别看楊剛年紀小卻已經是太原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人物面塑技藝傳承人。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楊剛工作室見到了他。為了助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楊剛私底下試着做了一個冰墩墩。“既是為了傳播冬奧,也弘揚面塑這項非遺技藝。”
楊剛介紹,中國的面塑技藝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以糯米面、白面為主料,加入色素調制成不同的顔色,用手和簡單的工具就能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在衆多面塑作品中,楊剛最喜歡做的就是關公形象。他認為,不同的關公有不同的神态。他最喜歡的作品是在2013年一次比賽中制作的“雕塑武聖關公”,該作品高約27厘米,在神态上模仿了京劇造型,前後共花了20多個小時才完成,獲得了當時比賽的銀獎。
楊剛告訴記者,面塑作品在制作前才最重要的是對作品的比例有一定把握。比如制作動漫人物時要掌握好頭和身子的比例,大約是1:1。“這樣出做出來的作品更可愛一些。”楊剛說。
很多人對面塑的印象大都停留在“擺地攤的”,但楊剛不這麼認為。“在面塑制作中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沉澱下來,通過面團把自己内心的聲音表達出來。”
據了解,楊剛從2008年開始和面結緣,至今已有14年。在學習過程中,楊剛總是在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在一次又一次嘗試中,技藝也得到了更新。“相比傳統的面塑作品,現在的作品可以實現20——30年的長期保存,在防腐和防裂方面也有了進步。”
談及面塑技藝的傳承,楊剛坦言面塑的市場比較小衆,願意學習的人也很少。“學習面塑技藝考驗的是人的耐心。”但楊剛還是堅持自己,對于那些前來學習的人他也熱情歡迎并開設了專門的培訓課程。楊剛表示,希望能在更多平台弘揚非遺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主動了解甚至學習面塑技藝的文化精髓。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