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在舞台上飾演一個悍婦,在街道上她會表現得像一個淑女。如果飾演男人渴求的性感女郎,她會穿上男士西裝,扭曲性别的界限。”
約瑟芬·貝克專輯封面
這是女性研究學者阿莉恰·索溫絲卡(Alicja Sowinska)對一位傳奇女性的生動描述。
從才華橫溢的舞蹈表演家到獲得法國戴高樂總統親授勳章的情報工作者,在這位女性身上,魅力、決心、藝術和人道主義得到了完美體現。
她就是上世紀爵士樂時代的耀眼之星——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
“貝克從來都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她會去做那些我們認為很前衛的事情,因為她覺得自己永遠不會失敗。”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非洲與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主任貝娜塔·羅塞特(Bennetta Rosette)評價道。
像貝克這樣的創造力天才是一個待解之謎。他們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心理學家們想一探究竟。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兼創造力研究者弗蘭克·巴倫(Frank X.Barron)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了一項曆史性的研究。
他邀請一些著名的建築師、科學家、企業家來校園小住幾天,以完成對他們的生活、工作和人格的全面評價。
他發現,智商雖然與學術成就存在關聯,但它無法解釋創造力。巴倫意識到,人格特質是創造力天才區别常人的重要影響因素。
著名的創造力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極富創造力的人擁有着複雜的人格。
沃爾特·惠特曼
他們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兩種極端個性。正如著名詩人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所說:“我和我自己相矛盾”。
既開放又敏感 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的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是與貓王(Elvis Presley)、披頭士(The Beatles)齊名的現代音樂史上的不朽象征。
演唱會上的邁克爾·傑克遜
作為一代傳奇藝術家,傑克遜在作詞、作曲、場景制作、編曲、演唱、舞蹈以及樂器演奏等方面成就卓越。
他開創了現代MTV,颠覆了大衆音樂的傳統。時而高亢、時而柔美的聲線獨具個人風格。銷量過億的專輯兼具文化與審美價值。
魔幻般的機械舞、太空步令人驚歎不已。獨門絕技“身體前傾45°”,令地心引力向他緻敬。融合不同種族的音樂情感,讓全世界用心聆聽。
此外,他關愛弱小,熱衷公益,成立“拯救世界”基金會,資助39個慈善機構,曾獲兩次“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邁克爾·傑克遜蠟像
這位吉尼斯“世界曆史最成功的藝術家”擁有着爆棚的想象力以及獨到的藝術審美品位。
世人眼中的他才華橫溢、不斷突破、追求完美、情感豐富而深刻,對生命懷有博愛和憐憫。
傑克遜是對“大五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中“開放性”(Openness)的精彩诠釋。
心理學研究認為,開放性體現了一個人在活躍的想象力、審美(如藝術)、情感關注、多樣性偏好和求知欲方面的實際應用能力。
該人格特質與創造力的關系最為密切。甚至在預測創造性成就方面,它是最有效、最一緻的人格特質。
開放式、探索性的思維模式是創造性工作所必備的。高開放性的人更富有洞察力,理解力,他們考慮問題細緻入微,非常人所能及。
他們在不斷發現并嘗試理解環境中的新奇信息的同時,也樂于積極地探索由想法、情緒、感受和幻想構成的内在世界。由此,“開放性”促成了另一種人格特質“敏感”。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Elaine Aron)認為,對于非常敏感的人來說,環境中有很多可以觀察、領會、體驗和思考的事物。在藝術家群體中,高度敏感性的人所占比例較高。
高度的敏感性不僅與創造力相關,而且與靈性、直覺、神秘體驗、藝術及大自然的連接存在重疊。
如果把傑克遜比喻為一隻美麗的創意蝴蝶,“開放性”是他的一扇翅膀,那麼,“敏感”則是另一扇翅膀。
制作人昆西·瓊斯(Quincy Jones)回憶起和年輕的傑克遜一起錄音的情景時說,“邁克爾很害羞,他躲在沙發後面唱歌,背對着我,而我用手遮住眼睛,關着燈。”
傳記作者J·蘭迪·塔拉博雷利(J.Randy Taraborrelli)打過一個有趣的比方。
他認為,試圖分析傑克遜就像是在分析電。“它确實存在,但你對它的工作原理完全摸不到頭緒。”他寫道。
音樂藝術家在舞台上的張揚、豪放,甚至“無視”與表演無關的外界刺激,這種爆棚式的狀态必須通過與自己安靜地相處,傾聽内心聲音的方式來重新達到某種平衡。
比如,當不在聚光燈下時,這類人喜歡獨處,用閱讀、思考、寫作等方式來給自己充電。此外,他們對外在世界非常敏感。任何一點聲音、一縷光線或一絲氣味都能引發強烈的知覺以及情感體驗。
對他們來說輕觸就是暴擊,不幸就是悲劇,快樂就是狂喜,錯誤就是死亡。
正如普利策獎獲得者賽珍珠(Pearl S. Buck)所說,在高度敏感的人眼中,世界更豐富多彩,更激動人心,更有悲劇性。
傑克遜身上的敏感、孤獨和掙紮與他不幸的童年(常受父親的虐待)不無關系。
他說過一句令人心碎的話,“成為我這樣的人很痛苦”。隻有徜徉在音樂的世界裡,傑克遜的内心才能獲得拯救。
彈鋼琴的邁克爾·傑克遜
記者安德裡亞·巴茨(Andrea Bartz)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中寫道,“極度敏感的人如果學會緩和情緒不斷的忽高忽低,便能把原始的知覺轉化為敏銳的洞察力。”
通過創造性的工作,敏感的人能夠引導他們的精力和情感,從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中發現意義,找到靈感。
他人的一個眼神、街道旁的昏暗角落、無意中聽到的隻言片語或是瞥到的某種手勢等等,都有可能引爆他們的創作力。
如果我們把創造力看成是以某種方式“連接各個點”,那麼在敏感者的眼裡,世界上有更多的點,有更多連接的機會。
而表達和分享他們的創造性洞見不隻是一種興趣,而是一種必需。這是一種無法克制的需求,以至于如果不創造任何有意義的事物,他們就沒法呼吸。
賽珍珠
“他必須創造,必須傾吐出他的創造。因為某種奇怪的、未知的、内在的緊迫性,他必須創造,否則便沒有真正活着。” ——賽珍珠(Pearl S. Buck)
傑克遜在接受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采訪時,敞開心扉,“我覺得我是上帝挑選出來的一件樂器,要給世界送去音樂、愛與和諧”。音樂創作是傑克遜連接内在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重要橋梁。
契克森米哈認為,獨自處在某個領域的巅峰,會讓人感到“高處不勝寒”,情感會變得格外脆弱。換言之,越出衆,越敏感。
傑克遜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奮力地揮舞着這雙“開放”與“敏感”的翅膀,幸運地遇見了他的生命之花。
很聰明也很天真 1984年,一位南非男孩設計的一款名為“炸彈”(Blastar)的遊戲源代碼被發表在一本計算機刊物上。該遊戲的靈感來源于科幻小說中的太空場景,需要用戶輸入167行指令來運行。
“在這個遊戲裡,你必須摧毀外星人的太空艦隊,它們攜帶了緻命的氫彈和狀态光柱機(Status Beam Machines)。”小作者簡單地解釋道。
這位小男孩給自己的署名聽起來像科幻作家的名字,他從這篇封面報道中賺取了500美元。
這位男孩就是12歲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顯然他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已遠超同齡人。
梅耶·馬斯克(Maye Musk)斷定她的兒子聰明且早熟,“他理解事物的速度似乎比其他孩子更快。”
埃隆·馬斯克
一個人不必是天才也可以非常有創造力。但是,在世界上最具突破性的創新者名單上,很難找到一個智力平平的人。
在求學之路上,馬斯克一路開挂。他依靠加拿大皇後大學的獎學金轉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攻讀經濟學,然後又拿到了物理學學士學位。
此後,他入讀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和應用物理博士課程,但在開學後的第2天,決定離開學校開始創業。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研發工程師凱文·沃森(Kevin Watson)記述了馬斯克公司裡衆人對老闆的看法:
“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明白。如果他問你一個問題,很快,你就明白了不要本能地回答他的問題。他需要的是觸及物理學最基本概念的答案……他頭腦中經年儲備的知識總量太驚人了。我可不想成為埃隆的競争對手。因為他會在各個方面碾壓你,無論是思考能力還是執行能力,你都别想赢。”
出衆的智商所賦予的極強學習力為突破式創新思維提供了豐富的養料。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智力因素就是記憶力。
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對想象、推理以及創造性的問題解決等複雜的認知加工至關重要。
工作記憶是指可以立即存儲、取用的暫時性記憶。它就好比是一個臨時的“工作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大腦可以對信息進行迅速地操作處理。
這不僅要求大腦的“中央處理器”對必要的信息進行短時的、特殊的聚焦(分析、判斷),而且還需要從長期記憶中調用相關的資源(專業知識和經驗)以便更好地完成當前的任務。
比如,在下象棋時,你要仔細揣摩對手走每步棋的用意,在盡快地作出最佳回應的同時,你甚至還要設想下一步棋的走勢。假如棋局發生變化,你必須随機應變,這些都依賴于長期的戰術學習。
出色的長期記憶可以提升工作記憶的容量和效率,而超常的工作記憶可以快速提取更多的長期記憶。
兒時的馬斯克嗜書如命,他有着過目不忘的記憶力,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馬斯克回憶道,他可以在頭腦中将物體清晰地視覺化并操縱它們。
“這就像通常被用來進行視覺處理的那部分大腦,也就是用來處理出現在我眼前圖像的那部分大腦,被内部思維過程取代了……對圖像和數字,我可以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算法關系……加速度、動量、動能等将如何被物體影響,在我的頭腦中會非常生動地顯現出來。”
盡管工作記憶将創造力和智商以一種很有趣的方式聯系起來,但這并不意味着絕頂聰明的人一定都具有創新力。
1921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劉易斯·特曼(Lewis Terman)研究發現,低智商的人很難做有創造力的工作,但智商超過120後,智商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創造力。
一些高智商的人很擅長于學習知識,應用知識。他們容易變得很自滿,不再有動力去質疑知識。而好奇心和懷疑精神是創新所必需的認知品質。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大思想家約翰·歌德(Johann Goethe)曾說,天真是天才最重要的特質。
當馬斯克宣布他想制造可重複利用的火箭并征服火星的時候,就連他的好朋友都認為他已經失去理智。“難道他自以為是在發揚博愛精神嗎?他真是瘋了。”
當馬斯克詳細列出建造、裝配和發射一枚火箭所需的成本表單時,周圍人說他在做“春秋大夢”。
當馬斯克這個天真的,做事有邏輯的樂觀主義者為員工定下瘋狂的最後期限時,他幻想着大家都能為實現目标而不懈努力。
事實上,馬斯克打造野心勃勃的火箭項目Space X時,是該領域的一個“門外漢”。以“初學者”的心态來思考問題,會因為知之甚少而不會受到學科教條的局限。
他之所以能完成異想天開的事情,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有一段名言:
“世界上劍術最高強的劍客根本無需擔心劍術第二高強的人來挑戰,他真正應該害怕的是從來不曾握劍的無知對手。他們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令高手無從設防。”
或許,對馬斯克的“天真”另有一種解讀:他并不是别人眼中的“天真牛仔”,其實他心裡特别有譜。他的“癡人說夢”都是經過大量的深入學習,嚴謹地推理論證而得出的。
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創造力是一個随機聯想的過程。
憑借大腦中龐大的知識網絡以及出色的工作記憶,馬斯克能将别人根本想不到或者覺得很奇怪的想法或事實聯系起來,并且快速地進行多種可能性的思考。
這是一種超強的認知洞察力,感覺就像大腦在變魔術。常人覺得事情很荒謬或很牽強,是因為沒能看到其中的關聯,無法跟上他的思維節奏。
已經退休的空軍上将皮特·沃登(Pete Worden)在美國國防部擔任顧問時與馬斯克結識,他評價道:
“馬斯克看起來有理有據、知識淵博而且能力不凡。很明顯,他的确與衆不同,很有遠見,而且真正了解火箭技術,我對他印象深刻。”
在馬斯克身上,“聰明”與“天真”跳起了一支完美的“創造力”華爾茲。
結語:
無論是集“開放”與“敏感”于一身的邁克爾·傑克遜,還是“很聰明也很天真”的埃隆·馬斯克,創造力天才就像變色龍一樣,能從人格的一個極端自然而然地切換到另一個極端,靈活而準确地适應着不同的人生情境。
他們天生就是把玩個性的大師,将相互矛盾的内在自我毫無沖突地融入自己的璀璨生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