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詩韻。
中國的詩詞文化往往和中國傳統節日是密不可分的。我們說到元宵佳節,就能想到歐陽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能想到辛棄疾“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到清明,總是不自覺吟出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若是七夕,誰不記得秦觀《鵲橋仙》呢?誰又不渴望“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美好愛情;到了中秋佳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蘇東坡早已為我們備好世間最真摯的祝願。
所以,每個中國傳統節日,都有那麼一首或幾首詩詞成為他們恒定的标記,共同镌刻下中華文化。就像清明節和《清明》這首詩一樣。而說到春節,這個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怎麼能少了詩詞呢?那麼哪首詩又是春節永恒的記憶呢?如果我說是王安石這首《元日》,我想沒人反對吧。
已經忘了第一次讀到這首《元日》是在小學幾年級,但我唯一記得的是,這首詩讀過了便再也忘不掉了,就算平日封鎖在大腦深處,每年臨近過年都會不自覺跳出來。而當每次這首詩浮現的時候,我知道,年又近了。而這首詩裡面也藏着中國春節最美好的樣子。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就是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寫此詩時,王安石初拜相剛開始推行新政。為擺脫北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來自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北宋熙甯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這些古代春節習俗的寫照又何嘗不是今天春節該有的模樣。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挂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省略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同時“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曈曈日”照着“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王安石堅信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新年新氣象,新年新希望。
2020年,願我們,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圖片/網絡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