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稅
最早的“稅”這個字是出現在春秋時代,有個“初稅畝”的說法,是魯國的國君在宣公15年實行的按照畝征稅的田賦制度,初:指最初,稅畝:指按照土地畝數對土地征稅。比如古代一畝田交一斤稻子之類的。古代田賦就是征收的農産品,家裡的玉米或者其他農作物什麼的交點上去為國家做點貢獻。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最初的“稅”是和農作物有關的。
二、稅的概念
那“稅”的基本概念是什麼呢?“稅”(又稱為稅賦、稅金、稅收、稅捐、租稅、捐稅、賦稅)指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對個人或組織無償征收實物或貨币的總稱。各國各地區稅法不同,稅收的制度也不同,分類不同,概念也不同。所以稅的中文稱呼,在中國各個朝代、各個中文地區對稅的稱呼也有差異,當然稅制也會不同。稅制即指稅收制度,由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計稅依據、減免稅和違章處理等要素構成;稅種指稅的種類,差異表現為納稅人和課稅對象的不同,稅種的總合構成“稅制”。
三、稅的特性
1、強制性:是指國家強制征收的,納稅人必須根據稅法的規定納稅,否則将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說有人說我開公司或者開店做生意賺了錢不交稅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不行。)
2、無償性:是指國家取得的稅收收入,既不需要返回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不直接的意思是,國家會間接的投入到我們每個公民的身上,比如國家對于公共設施的投入、用于國防的建設 、用于教育事業的相關投入等等。)
3、固定性:是指法律(稅法)的形式規定了經濟組織和納稅人應不應納稅、應納什麼稅、納多少稅,這表明國家與納稅人的根本關系具有固定性。(這個可能稍微難以理解,固定性可以理解為應該遵守的規則規範,比如一個納稅人應該交什麼稅,交多少稅,都是按照稅法的相關規定來執行,并不是想交多少就交多少。具體怎麼交,交什麼,交多少,我們國家的稅法在這些方面有明确的規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去查閱下相關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