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海總覺得日本動漫中二病泛濫,動不動就是青少年主角拯救世界。最近看了新上映的《移動迷宮3》,發現美國人中二起來比日本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是這個系列的最終章,影片質量和同樣是青少年反烏托邦題材的《饑餓遊戲》、《分歧者》系列一樣,越拍越爛。
看完《移動迷宮3》,很多人都質疑,影片裡根本沒有迷宮啊。其實這個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小說三部曲的名字分别是《移動迷宮》、《燒痕審判》、《死亡解藥》,還有一部前傳叫《格殺指令》。
其實《移動迷宮1》上映的時候還是很驚豔的,影片沒有像《饑餓遊戲》那樣山寨《大逃殺》的套路,而是玩出了類似《異次元殺陣》的美式懸疑風格:
主人公托馬斯從陌生的環境醒來,失去了記憶,周圍是龐大的移動迷宮,裡面充斥着各種陷阱和怪獸,給人一種很震撼、很壓抑的感覺。
迷宮中的環境設定也具有社會學試驗意義:有的迷宮是一群男孩,裡面隻有一個女孩;有的迷宮是一群女孩,裡面隻有一個男孩。
在極端環境下的性别不對等,完全可以激發人性醜惡、殘酷的一面。然而影片畢竟是面向青少年觀衆的題材,所以在這一點隻是淺嘗辄止。
更可惜的是,影片從第二部開始就逐漸爛尾,最大的亮點迷宮 跑酷沒有了,淪為一部無腦的末日喪屍片。當然,這個鍋不能讓導演來背,因為小說原著就爛尾了。
所以怎麼辦呢?那隻好劇情不夠,特效來湊。
到了第三部開頭,托馬斯為了營救被反派組織“實驗部”奪走的好基友米諾,和他的小夥伴們上演了一場“劫火車”的動作大戲,瞬間讓大海跳戲到《速度與“基情”》。
後來托馬斯發現劫走的車廂裡沒有米諾,于是找到“實驗部”的大本營——最後的城市。
主角團潛入到城市裡,經曆一路的打打殺殺,被反派“小指頭”和他的小喽喽們逼到絕境,不得不上演了“高空墜樓”、“吊車脫逃”等一系列花活兒,是不是也似曾相識?沒錯,這就是青少年版《碟中諜》。
除了這些同質化的特效場面,影片劇情上也是硬傷不斷,集齊了幾乎所有觀衆能想到的無腦套路:
主角身世特殊,基督再臨,肩負拯救全人類的命運(然而托馬斯身為“實驗部”前員工,居然一直沒發現他的血是解藥。果然是黑廠啊,連員工體檢都沒有!);
主角彈無虛發,反派都是廢物,雙方戰損比至少1:10(可憐的指頭叔又被主角光環虐,還總是被女主坑死);
主角緊急關頭談情說愛、兄弟情深,耽誤逃命時間(紐特&特蕾莎:導演我還能搶救一下。導演:不用搶救了,已經是大結局了,直接找生活制片領盒飯吧)。
不過要說這個系列最扯的地方,就是建造迷宮的理由。
第一部營造的神秘感,讓影迷對此有了刨根問底的沖動,然而編劇(作者)給出的解釋讓人吐血:末日病毒肆虐,為了測試免疫者在危機環境的腦部反應,于是建造了這個迷宮。
世界末日的環境下,這麼搞成本實在有點高啊。還不如說外星人占領地球,把殘餘人類放進迷宮裡厮殺觀賞,或者說主角們都被戴上了沉睡裝置,是意識在迷宮裡闖關。
這也是同類題材作品的通病:挖坑容易,填坑難。(《異次元殺陣》、《大逃殺》系列的續集也很爛,一個精彩的腦洞往往難以自圓其說)
當然《移動迷宮》系列雖然爛,在同題材影片裡面也是唯一讓大海從頭看到尾的。理由也很簡單:沒有《饑餓遊戲》和《分歧者》那種狗血拖沓的愛情故事,全程跑跑跑、炸炸炸,不會有想快進的沖動。
尤其燒死異性戀結局簡直好評,明明是一部兄弟情深的基片,要女主角做什麼?吼吼~
,